當代敦煌:量子臉書─張振宇
當代敦煌:量子臉書──張振宇
潘安儀(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與視覺藝術學系教授)
二十年來,筆者一直關注著佛教藝術的當代詮釋及當代表現。詮釋與表現之間必互為表裏;創作者須具備淵博的佛學知識與修行經驗,不但能融會貫通,以當代觀念與方法詮釋,兼具獨到的藝術語境,最終不至違和佛陀所言;此如書寫經論,乃其至難之處。尋尋覓覓之中,三年前遇上了張振宇,頗有伯樂相中千里馬之喜悅。幾經談論,筆者得知張振宇堅信佛教,深研佛理,察覺其見解獨特,且具大破大立之雄心與膽識。因定中觀音提點,發大弘誓願,窮十年時間,散盡積蓄,閉關創作,完成一系列「量子臉書」繪畫。顧名思義,「量子力學」與「臉書」既科學又普羅,乃接地氣之當代語彙,如何與佛教或佛教藝術扯上關係呢?這是筆者欲藉此文闡述之重點。
追求真理的信念
自啓蒙運動以降,西方提倡之科學與理性精神獨霸寰宇,成為檢驗真理之準則,以致一般人視宗教為迷信。民國初年便有蔡元培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之說,又傳聞國父孫中山先生幼時至廟宇折斷神像手臂,這則故事的象徵意義是中國革命不但為由「君權」步入「民主」,也為由「東方傳統」步入「西方現代」之歷程。然而,東方佛教與西方科學間真有這麼大的歧異嗎?達賴喇嘛也曾提示:「科學如能證實佛教論點之錯謬,佛教就必須修正。」
宗教與科學衝突的原爆點在西方。公元二世紀亞里斯多德提出「地球中心說」,為教會採納為真理,衍生出後來之創世紀說(Genesis)。至文藝復興,教士哥白尼窮三十年生命觀察天體,寫下《天體運行論》,欲以「太陽中心說」 取代「地球中心說」,導致西方巨大宗教危機。雖然如此,西方科學之發現,不斷修正先前之誤謬,此追求真理的態度,成為現代科學精神支柱。然很明顯地,真理有其局限性與時效性,過程中造福了人類,亦誤導趨勢,造成浩劫。
張振宇一九五七年生於台中,祖籍湖南,家族歷來信奉天主教 。父親官拜少校,在大陸時期即前往美國受訓,屬優秀軍事人才。一九四九年隨孫立人將軍到台灣 ,在台灣負責美援物資之管理與發放。原本仕途看好,後因孫立人將軍被軟禁,亦斷送麾下所屬發展機會。張父遂退伍, 至天主教光啓社為主持神父之秘書。因此,張振宇從小的養成教育及所接觸皆是西方宗教、文化、藝術。雖然如此,其父並未要求張振宇一定要信奉天主教,只強調「人生是要追求真理的。」這在十六歲時的提點,影響了他一生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對宗教的嚴肅求真。
佛緣
二十七歲,張振宇獲得美國政府全額獎學金,至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MFA),校址設在紐約州首府Albany。他開始接觸佛經及佛學著作,《地藏菩薩本願經》堪稱為助消宿世業障之經,引領張振宇進入佛門。之前,張振宇經常為噩夢所苦,「而且是很逼真、很恐怖的噩夢。…那時的噩夢有時會像地獄界那樣,像史詩級的大片那麼逼真,不只是視覺的逼真,根本是身歷其境。」而《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經文:「……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在所居閣樓中,張振宇將地藏菩薩像擺置床頭几案;以清水供奉,每晚誠心禮拜。「至第七夜闔眼躺在床上,地藏菩薩出現在窗前,約莫兩人高度,背光微白,柔和波動,令人愉悅,一點也不刺眼。他以厚實的手掌摸了我的頭。」之後二十年間張振宇成為無夢之人,如入莊子所謂「至人無夢」之境。之後才偶而會入一些夢境,終不為噩夢所苦。
又於三十五、六歲時,一次深定中,張振宇見到自己騎著飛龍到一地。「那裡的色彩約我們世界的五倍、十倍之多。經過此一華麗境界,見一女神迎我至一個廣場,有無邊階梯,往上走一段時間。看到極高的殿堂,中有十層樓高千手千眼觀音,發半透明光,質感溫潤,每手各持法器、微動,宏偉殊勝。」張振宇跪拜於觀音座前。菩薩遞了一個金柄紫斧法器給他。當下張振宇即知「這是一個任務!」
地藏菩薩 184×150cm 油彩畫布 2009
地藏菩薩 162×130cm 油彩畫布 2010
乘願再來 162×130cm 油彩畫布 2009
千手千眼觀音 185×140cm 油彩畫布 2010
這兩次超乎尋常的神秘體驗,對張振宇意義重大。這類感應故事佛教經書上亦多所記載。在現世社會依循科學與理性的態度,諸如這類事蹟難能為非信徒接受,且多半被斥為不足採信的迷信。然由辯證學角度論之,我等非張振宇,又如何去評斷張之親身經驗呢?猶如莊子「魚之樂」之典故:「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姑且撇開科學與理性的質疑,或邏輯辯證之詭譎,張振宇從追求真理出發,他的超自然經驗對他而言當然都是真實的,而且多年後他尚能以極生動、寫真的方式侃侃而談,詳盡地描述情節。
張振宇於二〇〇八年從台北搬至上海,開始潛心創作當代佛教繪畫。從其往後兩年作品中,可以看出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之影響。二〇〇九年之《地藏菩薩》較接近《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述和我們一般認知地藏菩薩為地獄救主之角色。二〇一〇年的《地藏菩薩》則把場景拉到現實世界都會中。象徵著張振宇意圖重新詮釋佛法,將佛法導入當代社會。《千手千眼觀音》(二〇一〇年)亦把場景拉到高樓林立之夜晚都會,慈藹的觀音手持楊柳、淨瓶,為闇夜眾生注下清涼甘泉。不但示現大乘佛教菩薩願行之觀點,亦深深相信菩薩生活在當下每一角落。二〇〇九年的《乘願再來》中,菩薩從冷灰色調,漸漸化現為溫柔、慈悲、莊嚴,有膚色之人間相菩薩。張振宇想要傳達的是觀音菩薩滅度後,不捨眾生,一定會乘願再來的保證。所以無色(灰色)代表滅度,從中生出新的生命,象徵重生以及乘願再來。張振宇的繪畫寫實功力,把場景的「真」捕捉的維妙維肖,亦適恰地表達了大乘佛法之慈悲與願力。此非僅是寫實功夫所能及,實內在信仰真誠所體現者。
量子力學與佛學:佛理之科學驗證
追求「真理」是張振宇佛法研究之態度,他曾說:「如果佛陀所說為假,我就不信。」佛法中「空性」、「不二」、「萬法唯心」、「緣起性空」等理論,由於難解難證,而且似乎違背了我們日常認知,至今還難能被一般大眾接受、更遑論依教奉行了。張振宇則認為只要我們注意到一世紀前已經發展成熟,能夠被科學證實之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便可發現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就已經用不同語彙,把量子力學的概念闡述出來。張振宇讚嘆:「……這證實了佛的先知性。我們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的,但他畢竟知道,沒有講錯。兩千六百年前他就這麼講空性。……」量子力學中之「波粒二像性」(wave-particle duality)與「態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即是證實佛陀所說之科學基礎。
「波粒二像性」乃法國科學家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於一九二四年博士論文中提出來之概念。愛因斯坦早於一九〇五年已經注意到解釋量子範圍內之物理行為所潛在的「波(能量)」與「粒(物質)」之問題,而提到須有兩種方式來解釋;這使人們注意到了光同時俱有波和粒子之性質。一九二四年德布羅意在論文中提出「物質波」假設,認為一切物質都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當一個原子被分解到極小的時候,其之存在同時俱有「波」與「粒」之特質,也就是wave(波)particles(粒)的二像(duality)。這個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認為世界是物質(原子)所建構的「唯物論」。也給了佛法「緣起性空」論一個科學驗證。
「波粒二像」又如同佛法之「臨虛」,即極小粒子,可以不斷被分解,而層層剝開,不斷顯現波粒二像,而反覆呈現「色空不二」現象。《楞嚴經》經文言:「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致臨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臨虛,即實空性。」所謂「地性」,實即佛法「四大」中的地,即「物質」是也。經文所言「七」應指涉多數,意為不斷分解,如此下去,便是「沒有終極粒子」,只要科學技術所能及,粒子應可被無窮盡分割,以目前奈米技術(Nano Technology),物質已可被分解到前所未能想像之「小」。在此微塵世界中,「空」與「色」不斷地互相交替;也就是物質之「二像性」等同於「既是、又是」也是「既非、又非」,也就是佛法所說的「不二(non-duality)」和沒有固定不變的物質,一切皆為緣起、變化無常、互為關聯,此即「空性」;佛法之「色空不二」即得以證實。所以,《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正是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由此,張振宇體認到宇宙的終極實相早已為佛道出。「量子力學之後,我們發現原來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實相』,空跟色是不二的。只是他當時沒有科學用語,所以用色跟空來說明,他講的是物質跟非物質是不二的。」
另外,量子力學中之態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推翻了經典物理學(Classical Physics)中之確定性(deterministic)的先決基礎,因為先決之可預期性使科學得以重複實驗而得以成為定理,此乃「真理」之基石。而量子力學採取之概率性(Probability)原則,宣示了物理現象之多重可能性。如正在被甩出的骰子具有多重可能性的疊加狀態:即一個系統在量子世界中,可以同時存在著多種不同之物理態。最有名的莫過於薛丁格貓(Schrödinger's Cat)之假想:「假如有一隻處於密室的貓,跟一瓶毒藥獨處。這隻貓是生?是死?或是處於態疊加的既生又死的狀態?」這正是《金剛經》所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亦一名相,是諸法空相的究竟實相,類似於態疊加中的概率波。
這種現象一點也不玄虛,而且很容易理解。當一個社會事件發生時,隨著觀者的角度,會有多重可能理解方式。張振宇解釋:「你還沒有意識介入觀察的時候,它是一種概率波,有各種可能性疊加在一起。當意識介入時,它就坍縮成其中一個可能性。不是它選擇什麼給你看,而是一種相應,也就是意識或是觀測的方式,會與對象有互相作用與影響。當意識關注,外在世界即相應顯現。若不關注真假,真假即不顯現;若不分别善惡,善惡即無差别;若心無美醜,則無美醜之相,一切有為法皆然。」
佛法的基本論述得到了科學的佐證,佛陀所言不虛。
佛教藝術的當代性
張振宇自認授命於觀音菩薩,他認為「天命比任何福報都更珍貴。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有目的、方向,比任何福報都要珍貴,如此,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意義重大,格外深刻。否則再大的福報都是空的。」而這個任務對他而言就是以當代藝術重新詮釋佛法。
當代佛教藝術新方向
漢傳佛教初期之小乘元素,後皆為大乘佛教取代。故漢傳佛教藝術向以大乘佛教圖像為主流。其圖像根源於多種經典,如《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之西方淨土,《藥師佛經》之東方淨土,《維摩詰經》之維摩詰變相,《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十地經》之變相,還有經中重要之章節,如「法界品」、「普門品」、「地獄變」等等,皆有所表現。整體趨勢為唐前及唐朝時期的圖像皆依經詮釋,畫面多繁複而綿密,佈滿對經典之詮釋。至晚唐後,有漸趨簡化之趨勢。如宋代《維摩詰經》取文殊與維摩詰辯論「不二」,配以「仙女散華」一景為主;西方淨土主以彌陀三尊為主等等。另如觀音菩薩自五代後漸趨女性化,到清朝已變成纖細、柔弱女子形象,甚至時而帶有情色特徵。
而自中土發展出來的禪宗,以其獨特宗風,配以傳統之魍魎畫風格,成為禪宗風格與主題繪畫。此風後隨禪宗傳至日本,後又漂洋過海至西方,影響二十世紀現代藝術至鉅。其中有以佛教觀念創作者(如John Cage),有僅採風格啟發者(如Jackson Pollock等)。反觀在中國,此禪宗畫風,因受元代文人之貶,評為「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而被打入冷宮。以致晚近致力於禪宗繪畫者(如台灣的曉雲法師)皆未繼承南宋禪畫宗風。故總體而言,當代縱或有致力於佛教藝術之創作,亦頗有佳作者(特別在白描、工筆方面),然罕見有從佛教理論、佛教宇宙觀、現下世界,思考佛教藝術可能的新方向。張振宇乃出其外者。
對張振宇而言,當代佛教藝術不僅僅是圖像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佛教界對佛法詮釋與對人類文明貢獻的問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部分出自於他有西方宗教的養成背景,知道西方世界在宗教引領下,對世界文明之貢獻。也就是說,宗教藝術不僅僅是依經解說,而是如何展開,成為哲學、社會、人文等等領域的貢獻。張振宇舉出「中國的儒、釋、道思想近代以降沒有全面展開。西方廣義的基督教,卻被很充分、完整地展開;包括政治、經濟、建築、音樂、哲學、藝術,成為偉大的文明。甚至到現在還在造福所有人類,我們現在穿的衣服、鞋子、住的建築、開的汽車、讀的學校、各種制度,其實都是西方人以基督教義所展開來的世界。」
另外,佛教藝術創新的基礎;張振宇認為佛教、基督教、儒家,任何思想必須要經過不斷地重新詮釋,才能生生不息,否則會滅絕。張振宇採信羅蘭・巴特的讀者論:「所有的作品,包括聖經,佛經等寫出後就結束了。所有的重新詮釋,讀者的參與,才能讓原作復活。」張振宇進一步解釋「因有馬丁路德的重新詮釋,認為人神應該直接溝通,無需藉助於中間人......等宗教改革的觀點。才會有基督教義跟資本主義的結合與發揚光大並造福人類。」
以儒家為例,孔子重新詮釋了周文化,孟子、荀子又重新詮釋了孔子,漢代董仲舒將儒家重新詮釋為經世致用之學,鞏固王道。宋明理學受佛家影響重新詮釋心性。近代的新儒家又重新詮釋一次。「為什麼需要重新詮釋?因為任何思想若與時代脱節,就會名存實亡,逐漸凋零。」
佛教也有重新詮釋的問題。縱觀佛教史,大迦葉在佛陀涅盤後的集結也就是以他的角度來重新詮釋佛陀所說,為什麼大迦葉不集結大乘佛法?可能因為當時的環境、根器尚不適合傳布大乘佛法。到了紀元前後龍樹菩薩的重新詮釋,集結了大乘佛法,興盛了大乘佛教,成為八宗共祖。如果沒龍樹,就没有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親口所說姑且不論。重要的是龍樹所說的如不如法?了不了義?」佛教藝術的重新詮釋,應該如何著手才得宜呢?
佛陀胸襟,以眾生為念:大乘佛教展開的新方向
發大弘誓願
西方哲學站在人的立場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人類中心說(Anthropocentricity)」思想;只為謀人類(或某些特定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因而導致當代的種種危機,如環境污染,精神文明衰退等等。而釋迦牟尼佛立足於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邊無際的空間和全宇宙眾生的立場。佛是絕對大的格局。如《金剛經》所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何其宏大的誓願,張振宇讚嘆:「佛陀的觀照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宇宙生命的終極關懷與圓滿究竟。這是其他宗教、哲學難望其項背的。」
開創佛國法界
那要如何發大弘誓願呢?北本《大般泥洹經》中提到所有眾生皆得成佛,包括一闡提。佛教徒每日課誦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在都提醒著信徒要發大弘誓願,將來必定成佛。成佛後必定會有自己的佛國法界,如佛經裡提到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無量佛的佛國淨土。
張振宇從這個角度出發:「佛說眾生皆可成佛,都有自己的法界,宇宙是按照你的心願造的。要不要有植物,有没有泥土,都可以按照你的意思來建構。這是多偉大的事情啊!生命的終極意義多精彩!如果我將來也成佛,國土應該是什麼?阿彌陀佛的法界是那樣,我的法界是哪樣?作為藝術家,我已經是在探索,如何成就我的佛國。」
《金剛經》裡的核心的思想是發大弘誓願,學佛度盡一切眾生。「不管有無能力,要先發願。未來的生生世世才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切的生命能量,都會以此為定位。我現在有願力,但能力不足,就先將它畫出來,以藝術實修實證佛法。」這也是菩薩道精神,以他的繪畫才能,實踐他的佛國,與他相應的眾生,都倍受感動。他說:「藝術家終極要表達自己的世界觀,我試著用藝術弘法,讓觀者能直覺感受到佛法的莊嚴、慈悲、智慧。」
不僅如此,張振宇也以西方已經展開的宗教藝術為標竿:「米開郎基羅用他的才華、藝術,把基督教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展開來。我也企圖以藝術將佛教的世界觀展開來。」米開郎基羅是用文藝復興時代的語言,張振宇是用當代藝術的語言。他的作品裡結合量子力學的理論,一個色空不二、緣起性空、不確定的態疊加,整體與局部合一,所有一切都互相關聯的佛國法界。
這樣聽起來似乎有點狂妄:他認為從大處著手,把眼光放大、放遠。他總結這個宇宙蘊藏著兩個力量,一個是能力(能做多少),另一個是願力(想做什麼)。終極來說,能力還是服從願力的。所以宇宙最大的能量就是願力,佛經講的是萬法唯心造,一念三千。一念升起,三千大千世界就呈現了。如果很多人一起認真去做,人類就會有一個新的文化高峰。
準備階段:前「量子臉書」創作
儘管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張振宇「量子臉書」系列作品,筆者以為有必要將量子臉書前的探索階段呈現出來,讓讀者了解張振宇的「當代佛教藝術」發展的脈絡。
早期佛教藝術
一九九二年左右張振宇定中見到觀音後,開啓他創作佛教繪畫的念頭,但尚未全心投入,只是偶有突發、嘗試性作品。張振宇的初期佛教繪畫採用唐卡雙修或密教的形式頗多,合乎當時的社會狀態,其時在台灣,藏傳佛教開始興盛,許多仁波切、法王到台灣弘法。
張振宇的《當代神》是對權力與情慾的反諷。總而言之,他初期的佛教繪畫已經顯露反傳統、直指社會現象的正義感,反射及批判當代的墮落性質。這跟筆者前面提到的一些理念,還有很長的距離,圖像的醞釀亦還需假以時日,才會逐漸成型。相隔十年,二〇〇九年及二〇一〇年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也都是在現世的都會中,但已經明顯的轉向對大乘佛教救苦救難的悲願之關懷。二〇〇九年是個轉捩點!
當代神 162×130cm 油彩畫布 1992
宇宙即道場,萬物皆供養 324×260cm 油彩畫布 2009
二〇〇九年張振宇創作了《宇宙即道場,萬物皆供養》。畫中的佛是報身佛,修煉於山林中。周遭環境、泉水與佛身融為一體。
筆者以為這張畫意義重大,張振宇在此前一年到上海,開始創作佛教藝術,但是還在摸索階段。有些作品跟一九九二年的唐卡形式與風格頗為接近。二〇〇九年張振宇與夫人跟圖登・朋措嘉措仁波切結緣,仁波切到杭州舉辦法會,其間,他們感受到仁波切的智慧。仁波切指著路旁的花,說「這些花都在供養我們啊!」。他們當下頓悟「宇宙即道場,萬物皆供養」,提醒自己要知足感恩,因為世間萬物都在無私的供養著眾生。「宇宙生命是大圓滿、大和諧。」我們會看到這個觀念不斷重複出現在張振宇「量子臉書」系列的作品中。
除了《地藏菩薩》、《宇宙即道場,萬物皆供養》及《乘願再來》外,張振宇於二〇〇九年還完成了多張《花雨妙供》。其中三張畫意圖表達了佛的「三身」:黑白的(《花雨妙供(四)》)象徵法身佛,金色的(《花雨妙供(三)》)象徵化生佛,膚色的(《花雨妙供(一)》)象徵報生佛。
《大寶積經》中說到佛說法時,諸大眾、天人、羅漢、菩薩皆聚集佛前:「或有菩薩,雨諸妙花,所謂優缽羅花、鉢頭摩花、勾物頭花、分陀利花、瞻波迦花、波矺利花、……最妙斫迦羅花,雨如是等種種花鬘,來詣世尊釋迦如來、應供、正遍覺所。」經中所說的花琳琅滿目,幾乎令人目不暇給。張振宇要表達的正是這一場景。
張振宇說:「大部分佛經首皆會講佛在什麼地方說法,天人化為花雨供佛,這個意象還沒有被畫出來過。」張振宇結合了佛經中記載印度原來高貴的花種,加上他特別喜歡的,如曇花、牡丹、茶花、蓮花,將這些具有特殊含義與訊息的花結合在《花雨妙供》中。
張振宇畫這樣的圖像,不單是對佛陀說法的一種讚嘆,同時他相信經中所說佛陀到現在還在靈鷲山說法,只是看你能否與之相應,而得聽聞佛法。花、法同義。故花即佛說之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各有不同的顯現,作品以佛說法印,所傳之正法如花雨湧現,這是何等奇妙莊嚴的場景。
花雨妙供 162×130cm 2009
花雨妙供-三 216×185cm 2009
花雨妙供-四 162×130cm 2009
二〇一〇年除了前述的《千手千眼觀音》、《地藏菩薩》,也完成了兩張《普賢菩薩》,可以看出張振宇對四大菩薩很感興趣。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是《華嚴經》中特別重要的大菩薩,以《法界品》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文殊法王子代表的是從因地到達普賢果位的過程。畫出普賢菩薩正說明了張振宇欲彰顯《華嚴經》成佛的信念與保證。也就是眾生皆可成佛的觀念。有趣的是,傳統佛教圖像中的普賢菩薩大多是騎象,(除《洗象圖》例外),張振宇的《普賢圖》中的象都作為菩薩背景呈現,普賢菩薩則跌跏坐於蓮花座上。
普賢菩薩 200×160cm 2010
普賢菩薩 162×130cm 2010
極樂世界 216×285cm 2010
從這些畫,我們知道張振宇在這個階段,對佛國土很感興趣,佛國土即佛的願力所成之法界。「極樂世界」一般又稱「安養」或「西方淨土」,皆指阿彌陀佛之西方淨土。由於阿彌陀佛是現在他方佛,娑婆世界(包括地球)眾生可「化生」其淨土。
張振宇的《極樂世界》正如《阿彌陀經》所載:「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芬、八聖道分如是等法。」下半段多有雨花,又如經中所述「其國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往生西方,是從蓮花化生。《觀無量壽佛經》對九品往生有詳盡的敘述與解說。張振宇的《極樂世界》下方的蓮池,正好有九朵,每朵蓮花上有一小嬰兒,應是取九品往生之意。
三十三觀音 216×285cm 油彩畫布 2012
與傳統西方淨土變相相較,張振宇的《極樂世界》是千百年來一大變革,以嶄新的方式呈現了活潑生動的極樂世界。傳統圖像對經文的詮釋以佛國淨土為主,藝匠根據佛經,再依照現世宮廷建築,想像出西方世界的模樣。故圖像皆以宮殿為主體,所占面積頗大,其前則有較小的彌陀三尊座像,又有諸多隨眾菩薩與歌舞表演,再前方則為八功德水,中有蓮花化生場景。在張振宇的重新詮釋中,阿彌陀佛的身量佔了畫面的大半,宮殿比重縮小,退居兩旁。寫實的手法表現出超現實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極樂世界的喜悅與活躍。這張畫的用色強烈,也讓人想起張振宇曾經提到他在定中見觀音時,當下顏色鮮豔為我們的世界所能見之五倍至十倍之強;這張作品似乎也投射出那種超感官的情境,讓人心生崇仰、喜悅之感。圖中的阿彌陀佛以說法印接引眾生。
漢傳佛教觀音圖像最流行的有兩套系統,一為《法華經》「普門品」的三十三觀音,一為《楞嚴經》卷六觀音圓通章的三十二觀音。「普門品」的三十三觀音到了明代已經增加至五十五觀音變相,其中包括張振宇二〇一〇年完成的《魚籃觀音》,這說明了觀音信仰隨著朝代迭異,越來越顯得普遍與重要。
張振宇的《三十三觀音》與座落在日本京都,十三世紀留存至今的三十三間堂的眾觀音像的擺置有些許相似。然他的每一尊觀音都具有獨創性,都本於中國古代的造像。最有趣的是這三十三尊前後疊加的觀音,佇立在高樓林立的夜空中,他們身體下部與燈火通明的大樓融為一體。跟前面的《地藏菩薩》與《千手千眼觀音》一樣,張振宇欲彰顯莊嚴、慈悲、智慧的佛、菩薩依然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這是大乘悲願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與保證。
「量子臉書」系列的佛國土
「量子臉書」顧名思義,是張振宇透過他理解的量子力學結合網絡媒體「臉書」的概念,再將之運用到繪畫創作上。量子力學已經很深刻地改變了這個世界,但是在人文領域的藝術、哲學、社會學,還沒有把量子力學發現的科學原理發揮出來。張振宇嘗試著做這一開創性的突破:「畫臉書……我有個心願,想要把我學佛的心得用圖像表達出來,我一開始的時候是用傳統油畫的形式來表達佛法。跟後來這些『量子臉書』比較,還是淺薄,(在『量子臉書』中), 我把佛學的精神內化,將當代語言和個人的藝術發展,結合在一起。原創性跟含金量就高了。」張振宇意指在「量子臉書」系列之前的當代佛教藝術創作,都還屬於醞釀時期的作品。他說的也沒錯,前面討論的很多畫,雖都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佛教藝術表現,但在藝術語彙與精神層次上,都還沒有充足的理論基礎與圖像的深刻性。
「量子臉書」系列突破了以佛像的全身為主的創作,從而聚焦在臉上,故名「臉書」,也即是:「臉是當代關鍵的平台,有無限的可能」。因此,「量子臉書」系列的作品,都是以臉為平台。張振宇認為「臉」是當代的第一自然。中國古代的第一自然是山水,西方的第一自然是人/體。無論東、西方,當代第一自然已經是「臉」了。諸如臉書上的自拍都是以「臉」為中心。他認為「臉」正如當代法國哲學講的「表面的深淵」,臉是一個表面,深藏著無窮盡的深淵、無窮盡的可能性。再則,臉在佛教的教義上,意義也很重大;人作為眾生與外界接觸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四根(眼、耳、鼻、舌)就分佈在臉上。加上臉作為身體的一部份,它的皮膚接觸產生的反應,也是觸塵的功能之一。而意根乃是前五根影響所及而產生的識,它會在不同的情境中循業發現,顯現出來。於是可以不為過的說,一個人對世界印象的形成,是從臉開始的。所以臉是何其重要!是人的精華所在,是與外界接觸的平台。人之所以流轉生死,跟這張臉是脫不了關係的。
臉也是當代社會中一個被用來監控所有人的基礎,張振宇說:「我十年前開始畫這批作品,畫的臉書都是採取正面,有其意涵,如同諸多人類早期藝術與現在的人臉辨識系統都採用正面律。」
「臉代表整體、大我、法界、佛、菩薩,關懷的是心念、眾生、個體。這些對象又成為臉的一部份,也就是整體與個體、法界與心念、佛與眾生不二之意。」若以宇宙生命為大我,眾生都是一個細胞,不可能單獨存在。萬物息息相關,成為宇宙生命共同體。」此即張振宇對佛法的當代詮釋。
「量子臉書系列」的臉或有孔子、憤怒尊像,但主要是佛、菩薩像。這些佛、菩薩像是張振宇用了幾年考研了各朝藝術之精華,得出來的一合相,也是他理想的佛造像。其造型精美,蘊含著慈悲、智慧、莊嚴這三個特質。
「量子臉書」可約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筆者稱之為史詩型的巨畫。總共有七張,每張三米平方。張振宇說:「學佛將近四十年,體會很深。為了創作,我變賣家產,閉關創作、安貧樂道。不展畫,也不賣畫。一張至少畫一年,……若無信念與願力,如何成就?這批作品不但精美,而且意義重大!單就藝術的功力言,張振宇的繪畫技巧,對造型、色彩、色調、整體氣氛的掌握能力,都做得很精到,把非常複雜的圖像整理得很和諧、井然有序;整張作品的律動感也很協調,毫無違和之處。除此之外,其內蘊跟原創性更是獨到。這七件三米乘三米的巨作,包括了《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心經》、《地藏經》,另外還有與佛經相應的儒家聖典《論語》,以及總括中國歷史的《二十五史》。
這七張畫製作的艱辛,非一般人可想像。在過程中,如果不滿意,就會全部重來,所以一張畫下面其實都存在著好幾層作品。如《心經》就畫了七層,其中包括了以下三張。筆者戲稱當科技進步到可以撥開不同層的油彩時,藏家原本收藏的一幅畫可變成七幅畫,何其划算的投資!這七張作品雖都標有年份,實際上是花了幾年時間完成的,有時一張畫畫不下去時,就換另外一張來畫。所以這些畫雖起始有先後,也是同時進行的巨作。每幅花費一年以上的精力完成。在畫巨作同時,張振宇以餘力穿插創作了些小幅作品。這些小品的藝術語言與大作一樣,張振宇覺得有另一種趣味,有如音樂中有變奏曲。可惜因截稿日期在即,待將來繼續論述。
這七張大畫裡密密麻麻的圖像,究竟代表什麼深意呢?他認為華夏文明關懷的起點皆是整體。道家講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也就是說人不能只想著自我,終究要天人合一。儒家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一發心就把整個天下視為己任。佛法亦以無我整體為究竟。「有一細胞說我要獨立,怎有可能。所以不能只想自己,必須與整體和諧,才能成就它的意義。如果以生命整體來說,佛教無我講就是這個意思。這件作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一個小嬰兒,意義就在於任何一個人的出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單獨成立,一定是全息的。萬物、眾生都支持著你才能存在。我自己寫了兩句短話:『宇宙即道場,萬物皆供養』!我們貢獻了什麼?為什麼萬物都要供養我們呢?鮮花讓我們賞心悅目,美好的風景、空氣,美食、親戚朋友,都來支持我們,來肯定我們,你看這福報有多大!我們何德何能?」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張振宇超然的胸懷以及他的上師對他的影響。
七篇史詩
《金剛經》
金剛經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09
標記二〇〇九年的《金剛經》,是「量子臉書」系列最早開始,也是最後完成的作品。張振宇研究《金剛經》三十年之久,窮究其理,對他來說意義重大,故選為此系列第一張創作。
《金剛經》最重要的訊息在於發「菩提心」。須菩提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的回答就直接告訴我們這個菩提心是涵蓋全體眾生的,是幫助所有眾生達到徹徹底底的無餘涅槃。張振宇以為這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訊息,「你要先發心,才能逐漸成就佛、菩薩的境界。」
張振宇的《金剛經》也名為《一大事因緣》、《世界簡史》,筆者以為用《金剛經》的「一合相」更能囊括畫家所想表達的境界。這張畫疊加了多層意像,佛臉、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和網路世界的電腦意象等。多層訊息與圖像絲毫不違和,非常和諧完整。佛的臉象徵法界,世界簡史象徵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網路世界象徵真實與虛擬的不二性。
為何用「一合相」總結這幅畫呢?《金剛經》:「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什麼是一合相呢?就是眾生世界觀的總合,方便說為世界「一合相」。這中間涵蓋了量子力學裡的「態疊加」、「概率波」的道理。也就是在眾生意識尚沒有介入觀測對象時(包括微觀、宏觀世界),它是處於一種態疊加,有各種不確定的可能性(概率波)。 所謂「一合相」,佛說乃是「因緣假和」而成,所以此畫另又名為《一大事因緣》。
在畫中,人類各種宗教、民族、時代的歷史元素,整合成一大圖像,讓過去、現在、未來合而為一:基督教天使的叛變,創世紀的亞當、夏娃、印度教三神(濕婆、梵天 、毗濕奴 )、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太空、恐龍、進化論中的人類進化史,還有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等等,全部都融入一個畫面。張振宇還將各式各樣人類文化、歷史起源的說法,也集結在這個大整體裡,完成這件巨幅作品,這種企圖心跨越了時間的無始,空間的無限。有意藉著地球歷史的有限,指涉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的虛空。
《金剛經》的一合相的另一體現是網路世界,張振宇將佛法的觀念用現代科技顯現出來。網路世界的真實與虛擬,已經無法界定。三十年前,當網路出現在這個世界時,是被稱為虛擬世界的,人們對它的感覺,既是無中生有,又無遠弗屆。但網路真的是虛擬世界嗎?現在很多人沈迷在網路世界裡,幾乎醒著的時間都耗在網路遊戲裡,或網路平台,他們跟現實世界接觸的時間幾乎是零。而且,今天幾乎所有人都脫離不了網路世界,手機就是網路世界,沒有它我們幾乎動彈不得,無法生活。所以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實在已經很難分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三界唯心」,當一個人用心在上面,那個當下就是真實的,它可以既是真實、又是虛擬的態疊加、一合相,端看一個人的態度與角度。
網路世界作為一個平台,可以將全體小我連結成一個大我,俱有打破政治、民族、宗教、文化的隔閡,把所有連結成一個大我,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平等功能。這跟《金剛經》所闡述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相通的,所以張振宇覺得意義非凡!這樣連結成一個大文化的趨勢,是一種善念,「網路世界合成的一合相對眾生是好事」,這也是張振宇在這張畫上疊加了世界簡史的理由。
這件作品不只在圖像上、在藝術語言上完成對《金剛經》的一種詮釋。在內容跟形式的統合上,結合了佛的法界、古今中外東方、西方的文明、歷史、宗教,當代的網路世界。這張畫不是簡簡單單的去描述佛、菩薩像或做出《金剛經》某某章節段落的插圖,而是深入佛法,了解當代科技(量子力學)與發展(網路)所成之一合相。張振宇用獨特的繪畫語言,發展成一個成熟的藝術形式。
《法華經》
法華經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08
《法華經》又名《大圓滿》,雖「大圓滿」是密教蓮花生大師的一個法們,這件作品呈現的是法華經圓通、究竟的境界。也就是說這張畫象徵十方諸佛皆大歡喜,眾生大圓滿的意思。佛教關懷的角度不只是人,還關懷一切眾生、所有生命的形態,所以是超越人文主義與民族主義,納所有宇宙的萬物在內的一種悲願,也就是說,佛的終極關懷和解答方案超越包含所有一切政治、宗教、哲學思想領域,所以叫作「大圓滿」。
這張畫疊加了這所有的元素;中軸呈現了中國的三教(儒、道、釋)代表人物:由下而上分別為莊子彈琴、老子騎牛、嬰兒(體現「宇宙即道場,萬物皆供養」的理念)、孔子、菩薩、佛菩薩三尊。這樣的胸懷反應了《法華經》「如來神力品」中說十方世界,如一佛土的境界。佛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一合相的世界,它可以涵融所有不同的宗教與思想,來自十萬億佛土的眾生。中軸線右邊是出家眾、羅漢。「授記品」有四大聲聞,授記作佛,「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有羅漢授記的故事,意味皆得成佛。左邊取自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也反映了「授學無學授記品」中有學、無學,同成佛道的理念。除了表現佛的世界超越宗教、哲學,張振宇也納入了六道眾生,畫面下方的水中生物,陸地上的大象、河馬、長頸鹿、鹿等等,超自然的動物龍、鳳,天上飛的各種鳥類,應有盡有。象徵著佛全面、超然的關懷,眾生皆得成佛的理念。
所有細節,講究到位,綿密和諧。在這七件大畫裡面,張振宇最喜歡這一件,因為圖像上把佛的胸懷表達通透,而且他用了非常稀有的礦物原料,使畫面整體色澤處理得像一塊翡翠玉,散發出晶瑩剔透的美感。整體畫面(大我)與個別局部(小我);明暗、疏密,都處理得非常協調,一點都不違和。這必須靠很深的功力跟苦心才能達到。技術面、專業面的要求,非一般人所能想像。沒有長年的閉關,專注、潛心創作,是不可能達到的境界。其細膩、精到之處,絕對可以媲美米開郎基羅的《最後的審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華嚴經》
華嚴經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15
《華嚴經》又名《第十交響曲》,是佛典中對菩薩行說明最詳盡的一部巨作。其中以「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從因位到果位的過程,詳盡說明了大乘菩薩道的完美境界。畫面中鼻梁上善財童子由因地,透過修行(釋迦山中苦修像),行菩薩道(菩薩),到達果位(佛)正彰顯了菩薩道修行的過程。
除此之外,《華嚴經》這部大經還傳遞了許多信息,張振宇擇其要點而展開之。第一,《華嚴經》傳遞的是無限宇宙生命的全息理論。這個系統中,沒有大小、時間、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一毫端也可以顯現佛國世界。所以眾生皆可成佛。也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無限量成佛的眾生與佛國世界。四大天王分居四方,戒護著莊嚴殊勝的佛土。第二,《華嚴經》所顯現的是一個整體的莊嚴跟圓滿,這是從果位來看的,一切皆莊嚴、華麗、殊勝、圓滿。只看是否發心、有福與之相應。張振宇戲稱若能相應「就等於網路接上線,可以到任何佛國。」張振宇顯現的佛土境界,讓眾生觀後心生歡喜、嚮往。
《第十交響曲》,反映了《華嚴經》中「十」的重要性(「十種甚深」、「十地品」、「菩薩十大願」、「普賢十大願」等等),張振宇還有意提出一個比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快樂頌」更高層次的極樂境界;他認為「人類有史以來,不管宗教、哲學、政治,所有一切所能描寫的最莊嚴、華麗的宇宙生命的總體,我覺得比「快樂頌」更高的極樂,就是《第十交響曲》的究竟無限宇宙生命的全息系統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普賢菩薩所示現出來的佛土圓满境界。
《心經》
心經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11
《心經》,是比《金剛經》更濃縮的大乘佛教經典。該經是由觀音菩薩在甚深禪定中照見到的實相說起;《心經》中的觀音的眼睛是開著地,眼角含情,露出一絲淚水。
「同體大悲」必須跟「無緣大慈」和起來看,才能完整表達「慈悲」。三種慈悲中,生緣慈悲、法緣慈悲都有侷限性,只有無緣慈悲是最高的境界,是《金剛經》開頭說的所有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個非大菩薩所不能及的三輪體空的境界。「同體大悲」的「同體」也是屬於無相的層次,救助眾生是平等、普遍、無差別、無怨、無倦、無情緒、無終止、無退心的一種關懷;對象是包含一切眾生的一切苦難。很明顯地,張振宇的《同體大悲》中的觀音顯出慈悲像,眼神含淚,注視著眾生。畫中漩渦象徵著眾生無止境的輪迴受難,而觀音心生憐憫。張振宇說:「菩薩就是覺有情,是還有情的覺者。我……只畫裸身的人,不分種族、年齡、性別,象徵無差別的平等心。」
《地藏經》
地藏經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16
《地藏經》亦名《地獄樂園》,這件作品是取地藏菩薩為地獄救主的概念,用了憤怒尊作為對應其他同系列作品中的佛、菩薩臉像。仔細一看,畫面中佈滿了欲界流轉生死、輪迴六道的眾生,從最低到最高層次分別為地獄、惡鬼、畜生、人道、阿修羅、天道。張振宇認為這些琳琅滿目、奇形怪狀的眾生相,頗受年輕一輩喜歡。
這張類似唐卡的巨幅作品,佛教經典中所描述大自在天居欲界頂。掌控欲界以下六道眾生的生死輪迴。
「地獄」與「樂園」代表兩個相互矛盾的語境,但其實正掌握了欲界眾生「欲罷不能」的痛苦。張振宇說:「地獄也可以搞改革開放,地獄也可以變成一個主題樂園。…雲霄飛車,嚇得要死,還照常坐上去。暈得要嘔吐,難受得要死,還是要買票去,去受罪!眾生被虐待到那個地步,還欲罷不能。你很難說他很痛苦,也許他是很刺激。」總之倒頭來還是流轉生死。畫面中的陽具正象徵著欲界,而魔王口中流出貪婪的汁液,引發下面熊熊烈火,貪婪享樂與煎熬間真是一線之隔。
張振宇這張畫還有一個意涵,他提到蓮花生大師自傳中一句經典名言:「地獄是一切佛的上師」。所有佛都是從地獄學到如何教化眾生,告誡眾生要遠離五毒:貪、嗔、癡、慢、疑。如果自我放逐,就會瀕臨地獄的深淵,為業報所苦,流轉生死。這些都是佛法建構出來的宇宙生命觀「把佛經讀通後,你會發現,魔不可怕,魔境也是修行的過程。真正可怕的是自我。真正該怕的是業報!」若眾生把地獄當為自己的上師,勤修三學「戒、定、慧」,行六波羅蜜,就不致墮入地獄。如果地獄的存在的目的是給修行人一種戒惕,這張畫存在的意義就彰顯出來了。
唐代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逼真到屠夫驚嚇得放下屠刀,改操他業。我們雖無從目睹吳道子的創作,張振宇這張畫的震撼力絕不亞於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它對沈迷聲色的眾生,是一個很好的警惕。
《二十五史》、《論語》
論語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09
七幅巨作中有兩幅是以孔子像為基層,象徵孔子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貢獻與深遠影響。
《論語》亦名《中華魂》,顧名思義也是以孔子的思想為基礎,鋪陳了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精神。《論語》要表達的不是《論語》這本書的內容,而是《論語》作為孔子思想影響中國五千年的精神,和它所傳承的世界。
《中華魂》與《華夏史詩》都收納了各式的中國歷史圖像,包括盤古開天地,神農、伏羲,還有從遠古到當代的經典象徵。有大禹治水,文臣、武將。大禹是中國帝王的表徵,他採取疏導而非防堵的治國與治水方式,這其實是對當代政治的微言大義。圖中還有喜馬拉雅山。將世界最高峰放在鼻梁上,象徵中華民族的優秀。小嬰兒的誕生象徵整體的守護與希望。嘴巴下唇安排成橋樑,右邊為鼎,左為打穀機。橋樑象徵溝通,而且要口出善言、要悅耳,像音樂一般的呈現。鼎象徵「一言九鼎」、「心口合一」的誠信。打穀機則隱喻民以食為天的民生問題。
二十五史 300×300cm 油彩畫布 2014
這張畫的土黃色,也有多層意涵:華人是黃種人;華夏民族尚黃,以五行說,黃的方位居中,其五行性質為土。所以大地的顏色象徵中華民族的魂魄。此畫濃縮五千年文化,代表整個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是一件鼓舞民族尊嚴、歷史認同的創作。
《二十五史》,又名《華夏史詩》總括中國歷史。《二十五史》鼻梁上的龍象徵華人是龍的傳人。在圖中還繪製了很多近代史上的事件與人物,不分黨派,從民族的立場與角度來創作的。它是《論語》作品的加強版、改良版,增加了些新元素。以佛教為基點,涵攝儒、道。放在「量子臉書」系列中展開,內涵延續當代佛教「量子臉書」的思路。他追求藝術形式的統一,也就是大我與個體,整體與局部的不二性。這些特質在這兩張畫中都表露無遺。
當代敦煌:佛教藝術的當代性
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樞紐的敦煌,承載著四至十四世紀佛教文化的珍寶,數百個洞窟中保存著歷朝佛教造像、繪畫之精華。然自元朝以後,敦煌因為絲路被阻斷,塵封在沙漠中,少有世人聞問。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殖民主義之入侵,英人、法人、德人、俄人、日人掀起了敦煌熱,敦煌學儼然成為顯學。其時張大千亦前往敦煌撫摹唐朝壁畫,蔚為一時佳話。張大千的敦煌作品雖然以其妙手再現了大唐風範,成就了個人藝術造詣,並沒有將佛教藝術推向新的高峰。如筆者所說,晚近佛教藝術創作雖亦頗多佳作,但缺乏突破性的發展,中國佛教藝術之開創停滯久矣,恰如敦煌存封於荒漠中之遺憾。
佛教藝術再造光輝,不僅僅是藝術造詣的問題,更必以嶄新的方式、宏觀的視野,呈現佛陀的精神。張振宇過去十年的作品讓筆者看到了曙光。張振宇深信佛法,鑽研佛理,自有其獨到見解。他又以求真理的態度,將西方近代在量子力學上的成就導入自己對佛學的研究,益加堅定了他的信仰。也因為如此,張振宇對儒家也是從全民族、全歷史的態度著手,創作了《二十五史》與《論語》這樣的巨作。與之對應的《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心經》從佛的視野各別彰顯了佛國世界的無始、無垠、圓滿、全息、大悲的一合相、一大事因緣。《地藏經》從地獄的存在戒惕六道眾生謹守戒律,行波羅蜜的重要。
本於發大菩提心的信念,嘗試著為他的佛國建構藍圖。根據對經典的研究,綜合了各種圖像,融古今新知於一爐,創造了他的「量子臉書」系列。本於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力,也學習著從關懷所有眾生的角度,開創佛教藝術無限生命全息的宇宙觀。歷史上大概還找不到有這種魄力、雄心,以這樣宏觀視野來詮釋佛教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