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此岸彼岸」:李君毅的畫裡乾坤

「此岸彼岸」:李君毅的畫裡乾坤

文/潘安儀

 

「山水畫」在台灣畫壇歷經多番辯證後由「水墨畫」取代已是事實,從此脫離了「國族情懷」與「臍帶關係」。這過程是從戰後畫家強調「寫生」開始,以台灣山川為對象,然其結構與元素尚難脫離傳統「山水」情懷,如黃君璧、傅狷夫一輩藝術家所作多是。又有以台灣全景作為題材的水墨畫,嘗試取代如「長江萬里圖」之類的「國族」或「懷鄉」題材。這些都是企圖從「寫生」或「寫實」的方式製造出「實景畫」以烘托台灣的「在地性」與「主體性」。晚近又有一批新一代水墨畫家則更全然拋棄「山」與「水」的束縛,轉而從內在世界或現世社會、環境議題的誘因創作。這可戲言是逆「老莊退位,山水方茲」之道而行,在藝術創作上回歸玄虛路徑。劉勰(約 465-521)在《文心雕龍‧明詩》所指涉的是當玄言詩風消退後,文人、藝術家才開始從自然中尋求創作元素,山水詩與山水畫因應而生。

 

晉朝宗炳(375-443)早於劉勰,他的〈畫山水序〉並非從「玄」與「山水」為對立二元的角度出發。 在〈畫山水序〉中宗炳提出「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複虛求幽岩。誠能妙寫,亦誠盡矣。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嶢嶷,雲林森緲。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餘複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以此得知「山水」與內在心象世界未必一定是對立的;宗炳必然是對實景有所感悟,後而言之,故則「實景畫」雖可助「地方性」「在地性」之認同,但未必然要脫離「心象」而言他;又「在地性」與 「山水」其實可以兼容而抒發藝術家的情懷。藝術之「主體性」屬於藝術家,而非外力強加諸之意識形態,或以「非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新的「主流意識形態」為正統。

 

宗炳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追隨廬山慧遠遊走江西山林間,其〈畫山水序〉的字裡行間反應了佛教冥想之境界。李君毅此次展覽「此岸彼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作品中「實景」、「在地」、「山水」、「心象」同時具足,又不取決「現世」與「解脫」間的對立,而達到一種「融通」的「心水墨山水」。

 

在宗炳的時代,佛教的《中論》才剛介紹到中國,其中的「空觀」思想更成了後世中國禪宗的主要教觀。此書由宗炳同時期的鳩摩羅什(344-413)在北方將之初譯成中文。宗炳及其同時代的人對《中論》或「空觀」尚無或僅及有限的認知。相對的,李君毅的作品中所隱喻的是發揮《中論》及「空觀」精髓的經典,如《般若 波羅蜜多心經》(梵語: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及《金剛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 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這兩部經典尤其在唐朝以後受禪宗青眛,沿襲至今,也是台灣佛教界大力推廣的經文。

 

「此岸彼岸」從現「世間」的角度觀察,令人立刻聯想到台灣與大陸間近兩年來充滿著對立與敵意的「兩岸」關係;這種「二元」對立的氛圍也充斥在 與「兩」黨等概念糾結在一起,種種實體的、虛擬的台灣亂象中。從「出世間」的角度觀察,李君毅的「此岸彼岸」試圖藉用佛教教義提出二元糾結與對立的解脫之道。

 

近幾年來,李君毅在作品的底層鋪陳了佛教經文,最初多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晚近擷取《金剛波羅蜜多經》的經文。在這些經文上再「鈐」上台灣海岸的「實景」。[1]兩部經的經名都同時包含了「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亦即「到彼岸」之意。「般若」即佛教的智慧,故「般若波羅蜜多」(梵語:Prajñāpāramitā)即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之意,這就是《心經》中闡明「空意」的主要懿旨。《金剛波羅蜜多經》中強調了到達彼岸的智慧是如金剛般堅硬的。

故般若智慧是隱含在李君毅「此岸彼岸」命題範圍之中,這是不容忽視的。從這些佛教教義來觀看、理解李君毅的「實景畫」,當使觀者體會到李君毅「心象山水」的譬喻,為消弭二元對立,創造和諧之用心。

 

本回展覽最重要的應該是長達851公分的〈波羅岸長卷,底層鋪陳的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共二百六十字,畫面以細緻的手法鈐出台灣北海岸驚濤拍案的奇觀。其寫實的程度與夏一夫的水墨畫不相上下。在台灣實景山水下隱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加持、祈福之意涵,在這個充滿對立的島,藝術家暗喻以般若的智慧,最終得以到達清涼解脫的彼岸。畫的前景長浪象徵著起伏與巔簸,而波羅蜜岸在左上角視界邊緣,隱約可見。

 

〈興風作浪〉(55 x 88.5 cm)取景於台灣北海岸受風速及淺水岩礁影響造成的泡沫白浪景觀,是一幅描繪台灣海岸實景的佳作。「興風作浪」同時也意指因「心」成相而造成後續的種種愚昧,來說明眾生心體的三毒(貪、瞋、癡)。禪家有偈:「千年暗室光照無盡,億載枯井興風作浪。」前句言佛性本具,雖千年未覺,依舊皎然,如無盡光明燈。而同樣這顆心雖處於枯竭的乾井狀態,卻具備興風作浪(起心動念)的本事,隨時造成自己及他人的災難,造孽者的心態和社會地位決定了影響層面之所及。

 

〈迷離岸〉(55 x 173.5 cm)的「迷離」常出現在中國詩詞中,詩人們以之形容景緻「迷濛」之美,如清代吳偉業〈鴛湖曲〉:「煙雨迷濛不知處」之句。 李君毅這幅〈迷離岸〉前景有長浪,遠山疊障呈現出台灣東北角海景,秀露出米家山水的況味,著實令人感受到煙雨飄渺的迷離情境。「迷離」語出《樂府詩集‧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辨別清楚。從佛教的角度解析,眾生經常為事相所遮敝,造成究證「實相」之障礙。因此,〈迷離岸〉採用了雙重的手法,讓觀者沉陷於朦朧幻境的寫實美景,進而隱喻眼根所見為虛相。眼前的虛無飄渺與變化萬千的美景,隨著光、影、風、水氣等的因緣組合,不斷變化,剎那間隨及消失,完現「器世間」無數剎那間「成、住、壞、空」的佛教精義。於是執著於畫的美,等於是陷入著相的迷失。而畫底層的經文則又反應了佛教對「實相」的文字敘述,以之牽引眾生渡脫到彼岸。

 

而在未渡脫之前,「彼岸」確實是個難以理解的謎,〈彼岸何處〉(55 x 173.5 cm)似乎意指那種對彼岸的徬徨、恐懼之感。〈迷離岸〉的米家山水朦朧在〈 彼岸何處 〉中被消失在海洋中更加迷離的遠景小島所取代,彼岸於是更成為遙不可及的地方,似乎也失去了安全感。

 

而〈尋岸〉〉(55 x 173.5 cm)中的海岸岩石以清晰,近距的手法喻意彼岸之可及,亦即尋岸的功夫透徹、到家,彼岸的「實相」即會自顯。這似以一種激勵的方式,勉勵行者意志堅定,必達彼岸。如底層經文鼓勵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苦海,以達不生不滅、究竟解脫的「空」境界。

 

不單是海景,李君毅的〈危石〉(115 x 130 cm)也蘊含著佛教教義。 〈危石〉一作是太湖石的局部,但其結體不是表現雅石秀露皺透的美感,而是有點向外塌陷的傾向,故名為「危石」。這違反了石頭給人通常是堅不可攻的認知。佛教對世間的所有,無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都不否定它的存在,但強調的是現象的出現與事物的存在都是「假和」。如《大乘同性經》所言:「眾緣和合,名為眾生。」即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後,物質界於是焉生,當和合的因緣消失後,即當歸於另外的組合,表面上現象成為虛無。所以佛教強調的現象界的種種是有,但是因緣千變萬化,現象的存在也因此不斷變化中,即便是石頭,變化極細微、緩慢,然變化的本質卻是事實。因此所謂永恆的片刻是矛盾的,所有的一切皆因緣而不斷變化。了解這個道理,即是初解了「空」意。〈危石〉以一種「坍塌」、即將「崩壞」藝術語境顛覆了慣性認知的「雅石」樣態,破除執著于它的美或潛藏的文化價值,進而烘托出「成、住、壞、空」佛教時間觀的精義。

 

本文初顯「水墨」在台灣經過多年的「二元」、「分別」辯證,產生諸多針鋒相對的衝突現象:「山水」、「水墨」;「台灣在地認同」、「大陸祖國山川」;「內在心象」、「外在寫實」等等的對立。這種種情境,反映的是意識型態的衝突。整體而言,都是現象界的必然。在這些似乎無法相容的多重對立面中,李君毅找到了和諧;藉著佛教的圓融觀念,他創造了既「寫實」又「心象」的山水。他畫中的水從傳統的瀑布與河流轉換成台灣的海景,成為十足的「本地風光」。他的「此岸彼岸」命題更將繪畫哲思拉到佛教「空觀」與「實相」的高度,並點出了佛教「渡津」– 從此岸到彼岸 – 以求解脫的譬喻。在不諱言意指「兩岸」危機的同時,李君毅藉由「波羅蜜多」的概念引領觀者靜思從此岸到彼岸的解脫之道。作品畫題的選擇與鋪陳,畫面底層的經文加持表層的台灣山水,形成了李君毅此次展覽的特殊性。就如宗炳在〈畫山水序〉展現幽遊山川及冥思合體的心象世界,李君毅結合了般若空觀,再次讓台灣的水墨/山水重回以藝術家為主體關照世界的心象,而非用現世界「器世間」的意識型態框限、分別藝術及藝術家的自由,李君毅的作品可謂為一種「心水墨山水」鈐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