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圖像探秘 《藝術收藏+設計》專訪藝術家張振宇

圖像探秘 - 專訪藝術家張振宇

2019年5月號《藝術收藏+設計》

 

一個藝術家終極要表達的就是自己的世界觀,你對藝術有什麼看法,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張振宇如此認為。他表示:「量子力學、佛學、哲學、藝術、生活對我而言都是體驗真實的方式。」而探究真實是什麼,則是他終生的課題。然而,真實並沒有絕對性,只有相對值。張振宇對此課題的探究,是以佛學為核心,結合時代文明的產物與特質為援引,將其思考的結果濃縮並呈現於圖像之中。

考慮事物虛幻的形態,遠比考慮它們真正的形態重要;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更多的真理。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在其大眾心理研究論述中提到,人們所認為的事實,特別是歷史中所謂真相,更多是由想像力的遞補所構成。歷史只是表象,就如同現代的新聞,只是這個世界、社會或事件的片段擷取,並且可能經扭曲或重新編輯。那麼,真實是什麼?

螢幕快照 2019-06-20 17.31.30.png
螢幕快照 2019-06-20 17.45.39.png

張振宇面對「真實是什麼?」的議題,採取的是一種多維度開展的探究。他將這段過程與心得訴諸於繪畫,對照《金剛經》所謂「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找到一種與當代藝術對應的手法,讓世相的迭加態於畫面中顯現。世界究竟是何面貌?這不單取決於它的揭示點,它與觀者之間也有相互的作用,其中又有太多可能性與變數。在他決定以「臉書」的概念,嘗試透過圖像再一次詮釋佛法,並以此延續他對於真實的思考時,他以文明的線索劃出可參照的座標,以此展開對世界的探秘。

「臉書」一詞,在張振宇這個系列畫作突顯的是它的可讀性,提供的是從觀看到理解的途徑。在張振宇修習佛法的歷程中,佛造像的研究亦是其中一個重點。張振宇以《金剛經》為對應所創作的第一幅「臉書」系列作品,即是將他自己所理解與歸納的諸多訊息融合於一菩薩面容裡。在後續的十年,他以七張大尺幅畫作所詮釋的「臉書」,除了傳達他自身的世界觀與藝術理念,也實現其對於佛法與儒家思想的重新詮釋。

「我覺得佛法也好,儒家思想也好,必須要被不斷詮釋才有可能活起來。為什麼要重新詮釋?如果不重新詮釋,它在這個世界已經接不上軌了。」張振宇說道。宗教思想不純粹是一種理性,它可能更接近於理想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它的傳揚必須讓人有所感。張振宇在繪製這系列作品時,將諸多時代線索、圖式融合於其中,讓觀眾首先感受到存世的共性,並由此深入畫面裡的世界。量子力學的提出,讓張振宇驚嘆於佛法與科學的不謀而合,或是謂先知預言的可能性。科學與佛法的相互印證,成為張振宇深入這系列創作的一股助力。在他以十年時間完成了這些被他視為使命般的創作後,他選擇以「量子臉書」之名為這個系列作為總結。

法華經 300x300cm 2008

法華經 300x300cm 2008

 

世界的面貌

: 你的藝術歷程因為「臉書」系列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一系列的主軸是以3×3公尺的大畫為主,至今創作了幾件?進行了多久時間?

: 我大概閉關創作十年。這系列有七張,每一張大畫要畫將近一年時間才能完成。這件《金剛經》是這批畫作裡的第一件作品。我在這十年時間裡,也間隔著畫一些小幅作品。

: 先談談這系列創作的發想。以「臉書」為系列名稱,是呼應網路傳播與交流的特性嗎?為什麼又以佛經為作品命名?

: 我現在將這批系列創作統稱為「量子臉書」。我是將自己對佛學的體驗與對量子力學的理解融會貫通,並以「量子臉書」為其命名。這張《金剛經》可以從好多角度去看。《金剛經》裡提到:「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好多人對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你看的是真的世界?還是我看的是真的世界?都不能算是。它是合在一起的,才勉強稱為世界。量子力學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的意識還沒有深入觀測對象時,觀測對象可以是任何東西,意識還沒介入時,它是一種迭加態,它有各種可能性,還有一種不確定性。

我小時候讀的物理學告訴我,這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一個人要接受客觀世界;可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沒有客觀世界。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這個世界跟我們的精神是有互相作用的。科學家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甚至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釋迦牟尼佛在2600年前對波粒二象性有另一種說法,即是「色空不二」。「色」就是物質世界,「空」就是非物質世界,「不二」就是既是又是。這不是跟量子力學說的一樣嗎? 

王陽明論道時,曾有朋友問他,如果一朵花在深山里,你沒看到它,它是否存在?王陽明答:「它是寂然而立的」。它不是不存在,可是當你看到那朵花時,那朵花的色澤與芬芳才會向你展現出來。在我五、六歲時,曾經突然在十字路口愣住,眼前白茫茫一片,想著:我為什麼在這裡?外面的世界是真的嗎?會不會我眼睛一閉,它不是真的;我眼睛睜開,它就在那裡。這是我第一個念頭。一直到現在我已經62歲,還園繞著這個問題。

地藏經 300x300cm 2016

地藏經 300x300cm 2016

金剛經 300x300cm 2009

金剛經 300x300cm 2009

: 這個「量子臉書」系列的發想也是源於這個問題的思考?

: 我有一個心願就是要將我自己學佛的心得,以圖像表達出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願力。我一開始是用油畫的方式來畫,那相較於後來的「臉書」還是淺薄些。我後來將這些內化,跟自己個人的藝術發展結合。我覺得佛法也好,儒家思想也好,必須要被不斷詮釋才有可能活起來。為什麼要重新詮釋?如果不重新詮釋,它在這個世界已經接不上軌了。

: 應該說,你創作這個系列的初衷是宣揚佛學,但這十年過程也是你自己的探索歷程,逐漸又結合了你對於這個時代的多向觀察。

: 對。它是一步步發展出來的。這些創作首先是希望佛學被重新詮釋,再者也是想到基督教是被完整地展開來,包括對政治、經濟、哲學、藝術層面,形成偉大的文明。中國儒家和佛教思想卻沒有被展開。這是我原創的觀點,除了重新詮釋,就是要將信仰展開,以佛學的話來說就是「萬法唯心造」。這個宇宙終極的兩個力量,一是能力,一是願力。能力還是服從於願力的。你的宇宙是按照你的心願去建構的。我就是按照我的方式展開。

心經 300x300cm 2011

心經 300x300cm 2011

論語 300x300cm 2009

論語 300x300cm 2009

:你展開的方式,是在佛學的基礎上將科學的發現與你個人的世界觀聯繫在一起?

:這也是迭加在一起的。首先,這為什麼是一個佛的臉,那有自己的法界,佛是代表大我,他關懷的眾生是每一個小我,那些又成為他組織的一部分。這些小個體可以獨立存在,可是在另一個角度又是組成這個大我的一部分。就好像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器官都可以獨立看待,又可以整體完成一個我。我們與宇宙萬物也是息息相關的。

畫面上這些電子儀表板象徵的是網路世界,網路的特質就是將所有領域聯繫起來。網路世界是近20年才發展出來的,在20年前是不存在,之前我們都稱那是虛擬的,可是我們現在每個人每天幾乎有一半時間都活在網路世界裡,還有人是天天沉迷在網路世界,很少進入真實世界過日子,那麼對他而言,真實的是網路還是這個世界?這就沒有一個對性可以說那是真、是假。真假沒有界線。量子力學就這麼解釋。外在世界不是客觀的。其實量子力學提出後,已經徹底改變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但是它所講的那些沒有被哲學、藝術、政治等領域徹底吸收、消化。

為什有唯物論?因為以前的科家認為宇宙終極就是粒子。但是現在科家告訴我們,沒有終極粒子這件事,沒有最小的粒子。這也可以解釋我為什座要畫這些。它有好幾層的迭加態,它既是佛臉,又是電子儀表板,也是人類歷史上各種經典圖像,這個就是一合相。我也將這件《金剛經》為《世界簡史》,因為我想將世界重要的事畫成一張畫。這是用與基督教非常不同的觀念來創作的作品。

菲想菲菲想 100x100cm 2017

菲想菲菲想 100x100cm 2017

無所渡 100x100cm 2017

無所渡 100x100cm 2017

 

時間與心念

: 這個系列研究了十年,但這十年間,世界變化也很大。所以你是以自己的佛學認知與世界的發展相互論證,可能針對一個主題推演很久,所以一張畫得耗費一年時間。

: 我在這十年時間是有點閉關創作的狀態,可能與世界有點脫節。現在回過頭來看,是有點不大一樣。

: 一開始就是比較專注於佛學的詮釋嗎?

: 其實我的閱讀很廣泛,我對這種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理論都很有興趣,包括政治也是。

: 你這幾張畫,包括佛的臉以及畫面內容都是有一個對應主題,所以是先選擇了一個佛臉的形象,再迭加這些內容? 

: 對。這件作品是命名為《世界簡史》,也名為《金剛經》,就是描繪萬物是一體的,如同《金剛經》所謂:「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沒有時間這個東西,當下就是永恆。永遠就是不斷的當下。量子力學的延遲效應也是如此證實。好比我們之前有一個不好的念頭,但經過修行後,逐漸修正,再回過頭來看,才知道原來那不是不好,而是要經過一個過程。科學有非常好的傳統,就是它可以自我證偽,它一旦被證實就可以沒有任何包袱、當下就改過來。人文領域沒有辦法。

隱士 100x100cm 2017

隱士 100x100cm 2017

飛龍在天 156x156cm 2017

飛龍在天 156x156cm 2017

:除了這個系列的第一張作品《金剛經》,你後續這幾張作品也是結合時代某些人事物來論證佛法? 

:這些都是符合佛法所說:時間都是幻覺。人的心念會改變外在世界,所有的世界是跟著我們的願力一起動的。生命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只有按照這個方式才會活得明白。我覺得我必須將它畫出來。 

席德進有一句話影響我很深,他是60歲出頭就去世了,他去世前接受《藝術家》採訪,他說:「我還不想死,因為我沒有把我真正想畫的畫出來。」我那時才24歲,很警惕啊!覺得自己千萬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要趕緊將我這輩子想畫的畫出來。我不要在沒畫時就面臨死亡,那我輩子等於白來了。

我這個系列後來統一命名「量子臉書」,也是希望以藝術家的理解來詮釋量子力學,它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我是很認真閱讀的,對於當代哲學也是很關注的,但是至今人文領域還沒有人將量子力展開來。

:就是你在十年前專注齡釋的是佛家思想,但後來發現量子力學與佛法是相互印證的,可以結合起來探究。

:對。它如果被展開來,可以用來論證佛法的殊勝,2000年前佛陀說的法,與量子力學說的法是一樣的。我們以前如果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覺得是玄學;量子力學出來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說的是實象,空色不二。太陽為什麼發光?就是因為累積了很多氫原子,互相壓縮,兩個壓縮成一個就產生核爆,它是不斷產生核爆,到了一定距離才顯現出可以讓我們看見的強度、光度。物質可以轉變為能量已經而被證實。

:你在畫的過程,世界在改變,可能你的想法也會改變,那畫面是不是也會一直調整?

:我學佛是很多年了,體會很深,我的創作主要還是專注於佛學。為了創作,我可以說是變賣家產,閉關創作,這段時間這些大畫不展出、也不賣。中途會畫一些小畫,也是為了有錢可以維持這系列創作。如果沒有那麼專注,怎麼能畫得進去?你告訴我,現在有哪一個畫家願意用一年時間畫一張畫?幾乎找不到了。我用十年畫七張大畫。 

:這七張大畫就是你這輩子最想畫的作品?

:對。應該說是我完整地將自己的三觀表現出來了。

:其它那些小幅作品就是在這段時間內穿插著畫的,也是從「臉書」發展出來的? 

:對。它的風格、語言是一樣的。

不確定的秋色 156x156cm 2017

不確定的秋色 156x156cm 2017

陷入愛河的女神 156x156cm 2016

陷入愛河的女神 156x156cm 2016

 

佛法與個人

:這些小幅的作品看起來像是一些支線的探索,有的是針對特殊時代的圖像,有的是針對特定的社會現象。

:這些作品對佛的詮釋與意境會有些改變,我覺得也可以作為系列中的小系列來看,就像是音樂里的變奏曲,變化一下。

:你的「量子臉書」系列以《金剛經》作為首件作品的探索主題,主要考量是什麼?

:我探究《金剛經》已經有20幾年,研究很深。我認為,《金剛經》相當於是佛法的濃縮版,如果研究大乘佛法首推《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就是《心經》,再濃縮就是「觀自在」這三個字,再濃縮就是「觀」。為什麼《金剛經》沒有菩薩與會?我自己有一個感悟,因為《金剛經》是特別講給阿羅漢的,它是小乘引至大乘的一個入門,就好像大學生的考試,菩隨都已經是碩士、博士、教授,為什麼還要再回來參加入學考試?要如何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如果你的目標不知道在哪裡,就不知道怎麼走;目標在那裡,走得慢,終究會走到。這就是我的發願,我覺得做為一位藝術家也好,佛教徒也好,我應該要將這些畫出來。

:另外那件作品對應的就是《心經》?

:對。這件作品比較現涅槃相,莊嚴而智慧,這很明顯是含情的,比較慈悲相,是帶肉色的身相,他還有眼神、淚光注視著眾生,是心生憐憫的。 

:你用的這些佛造是有原型的?還是你自己創造的? 

:有原型。我為了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我花了三、四年,找了好久才找到這些造像。

最後的慈航 156x156cm 2017

最後的慈航 156x156cm 2017

:所以你這七張大畫,就是找了七個符合你理想的佛造像?

:不是找七個,是找了很多,一直修改。

:你是找了很造像,最後形成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形象?

:我總結出來的。陀羅時期的佛像看起來是希臘式的,傳到西藏後,佛像變成睜開眼睛的,到中原時,眼鏡又閉上了,就是現涅槃相。傳到日本時,佛像就變成非常嚴肅,有時會留小鬍子。小乘佛教的造像都是微笑的,都是鼻子很寬、嘴唇很厚的。佛像哪一但是標準的?沒有哪一是標準的。我覺得我必須要把這些總和後,按照我自己的專業,找出最好的造像,這個造像必須有三個特質,一是慈悲,二是智慧,三是莊嚴。

一個藝術家終究要表達的是自己的世界觀,你對藝術有什麼看法,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漢賦 100x100cm 2017

漢賦 100x100cm 2017

:你開始畫這個系列時,就已經構思了要畫幾張,第一張《金剛經》之後,第二、三張要如何畫。或者是畫了《金剛經》之後,才從中構思下一件作品?

:一開始從到尾都有想,但是後來會調整。沒有按照原先的計劃。其實我一開始最想畫的是《阿含經》裡講的各種天界的狀態,想得非常詳細。後來我又覺得畫那些沒有意思。感覺必須更能掌佛學的精華來表達,用當代藝術的語言來表達。

:就是當你想好如何以當代藝術的語言來詮釋佛法,你又用了一年時間去實踐,先畫了《金剛經》,在這一年時間裡可能又經歷了幾次調整?

:不是這樣。探索是在動筆之前就在做的,動筆就是將之前探索的總結畫出來。畫出來後,再來想如何延續。不是邊畫邊想。

一朝風月戲長空,不負如來不負卿100x100cm2017

一朝風月戲長空,不負如來不負卿100x100cm2017

:你這七件作品各有一個對應的經文嗎?

:其實是有的。像是另一幅作品探究的是《華嚴經》。《華最經》是將佛教最華麗的部分展開來,就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這個世界有沒有這麼大可以容納這些,有。另外,這幅對應的是《地藏經》。有一些佛教徒看了這些作品感覺無法接受,心裡存有問號。但是我覺得我該做的事,我還是勇於實踐。佛教如果沒有用當代語境來詮釋,會越來越衰亡。佛陀對未來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預言,一是眾生都會成佛,一是說佛法越來越沒落。為什麼?

成佛是一種可能性;衰亡也是一種可能性。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一個確定的。未來會怎麼?充滿不確定性。佛陀會有他的作為,我們眾生也會影他人,影響世界。我們參與其中,都可以有所作為。 

靈鷲山的邀約 156x156cm 2014

靈鷲山的邀約 156x156cm 2014

:這張以《地藏經》為對應的作品,顯現的是慎怒相金剛?

:我將這張作品命名為《地獄樂園》。唐卡里表現六道輪迴,會用一個魔相去掌控六道,他的經典來源是這樣。 

佛教裡的慾界天有六處,魔王是在他化自在天,欲界以下的六道都是歸他掌控。蓮花生大師曾說過一句話非常經典,他說:「地獄其實是一切諸佛的上師」。這句話很有意思。你不可以為所欲為,不然會變成地獄的狀態,所以才有各種告誡修行的法門。

:你以「臉書」為系列作品命名,除了網路臉書的聯想,還有其它寓意是嗎?

:我之所以用一張臉,就是因為那是一種表面的聲音,現在這個是第一自然,它已經不是山水的自然,也不是個體的自然,人的存在與其說是身體,還不如說是臉。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訊息。

後來我也將台灣經典人物以「臉書」來表達。那七張大畫是比較出世的,這些小幅作品比較接地氣。最近也畫一些在我一生中所見的幾個關鍵人物,正反派的都有,也是以「臉書」的方式表達。

靈光消逝的時代 156x156cm 2016

靈光消逝的時代 156x156cm 2016

:這張有著猩猩臉的作品也是「臉書」系列?是更早之前的作品嗎? 

:這張也是同時期的創作,我稱之為《光消失的時代》。我將來也計劃繪製一系列「動物臉書」。我如果能讓每一種動物以正面來面對我們,那應該也很有力量。

我有一個文化座標的簡易圖,橫坐標是動物性到機械性的演變,縱坐標是從魔性到神性的演變,人是在座標裡不動的。這件作品,我選擇將動物、電子儀表,還有一團像是飄移的火放在一起。

: 這是第一張「動物臉書」?

: 還沒有第二張。我覺得「量子臉書」已經完整了,接下來可以表達些別的。

維摩羯的盛宴 100x100cm 2017

維摩羯的盛宴 100x100cm 2017

: 你在創作「量子臉書」前,也畫了很多佛教主題的畫作?

: 對。之前這些作品是比較直接用佛教的形象,那時還沒有用迭加態,量子力學也還沒有顯現出來。或者說,佛法與當代視覺的表現還沒有結合起來。

: 你在閉關創作前,對於佛造像與佛法就已有相當的研究。

: 對。這件作品其置是30年前畫的,但現在看起來,還是可以連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