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百重:開拓青綠山水的時代氣象
鄭百重:開拓青綠山水的時代氣象
范迪安 (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方面為當代中國畫創作提供了足夠的支援,一方面也向當代中國畫的開拓創新提出了挑戰。傳統經典高峰壁立,學派風格各盡異彩,對中國畫藝術的繼承和研究既需要在文化精神上向傳統致敬,不斷體認傳統寶庫中深厚的源頭活水,但是也需要以當代人的文化情懷從學理的角度進入傳統的堂奧,對傳統因素加以個性的汲取,實現傳統藝術的當代轉換。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畫壇就是在不斷對傳統的當代體認中探尋發展的路徑,從而使中國畫的思想內涵和創作方法論都得到新的發展。在中國畫承古開今的道路上,鄭百重先生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人們熟知的鄭百重是以青綠山水聞名的。青綠山水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類型,在中國古代藝術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甚至可以說,青綠山水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最初形態,青綠山水的萌芽與濫觴也是中國古代自然觀在視覺藝術上的最初體現,蘊含了人類對宇宙與自然的認知,更寄託了歌詠自然的情懷。這股流脈在宋元以來文人畫勃興的進程中漸退漸隱,因此,在當代如何接續青綠山水的香火文脈,就成為一個重要且迫切的學術課題,正是在這種情形下,鄭百重的青綠山水創作特別引人注目。許多年來,他的作品在各種展覽上出示和刊物上發表,讓人們看到他堅持青綠山水創作的理想,也看到他雍然大氣、境界寬遠的藝術面貌,他作品中所體現的鮮明的風格和蓬勃的時代精神,尤其顯現出重要的學術價值。于此,鄭百重先生于201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和大型畫冊的出版,就有了特別的現實意義。一方面,他個展的舉辦和畫集的出版可以讓人們更加全面地瞭解他的藝術人生和藝術探索的歷程,也能通過通覽和比照他眾多的作品,感受他的精湛手筆。他的藝術回應了人們對青綠山水的期盼與呼喚,有助於思考和探討中國畫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鄭百重先生有著深厚的藝術功底,這個“功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他在書法、水墨、工筆以及畫史畫論上比較全面的修養和多方面的造型能力,這種綜合性的學養也體現出他寬闊的學術胸懷。二是他對傳統青綠山水的深入研究和深切體認。可以說,他是在中國畫壇較早將青綠山水作為專攻之術的畫家。1980年代他生活在福建,就立志在青綠山水上研究開拓,雖然他也有水墨寫意的能力,並兼擅長花鳥題材,但他將主要的功力放在青綠山水的探索上,從那時起,一路走來,在這個領域中鍥而不捨,沉潛日深。
鄭百重的青綠山水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首先,他十分注重畫面的整體營構,追求的是磅礴的氣勢和壯美的意境,在這方面,可見他對山水畫傳統中的唐宋風貌情有獨鍾,有一種宏攬自然山川的壯闊情懷,著重表現的是“大山大水”所呈現出來的博大氣象,在作品中突出地體現出以“勢”取勝的特徵,這與他豪爽的性情、開闊的胸懷有關,更透溢出他用濃墨重彩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志向,體現了一位當代畫家既向傳統經典學習,更重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學術追求。他的畫面佈局群峰疊嶂、層層向遠,主體形象十分鮮明,再現了範寬筆下“遠望不離座外”的雄偉與醒目,在“高遠”之上更高,又在“平遠”的視點上將景色推得更加寬遠,給人以江山遼闊、極目萬裡的總體感受,例如《華嶽晴秀圖》、《門泊東吳萬裡船》、《青山論道》、《華嶽松風》、《千里走新安》等惶然大作,都十分鮮明地展現了他雄強的山水氣象。正是由於在藝術中貫注了飽滿的熱情,他的作品有了一種嶄新的時代風貌。他飽遊山川、搜盡奇峰,在胸有自然丘壑素材的基礎上,著重於山水的佈局和營構,使筆下形象具有自然的真實性,而又超越了具體的自然景色,可謂是一種藝術的“造境”,一種富有主題思想的青綠山水創作。
作為中國山水畫的重要體系,青綠山水有著非常深厚的語言系統。鄭百重在藝術實踐中認真從青綠山水的傳統中研習技巧,將古代青綠山水的形式技法融會貫通地進行取用,在每一幅作品中注重主體色調,重點研究“青綠”色調的豐富變化,石青石綠幹濕並用,形成畫面色澤的渾然整體,又以細微的變化分出冷暖與厚薄,使青綠的色調呈現出豐富的層次變化,增加了丘壑形象的體積感,全幅顯出一種厚實的分量,加上泥金勾勒,突出了峰巒的筋脈,使畫面呈現出金碧華麗而蒼厚透朗的美學特徵。
其次,將水墨寫意的語彙與青綠重彩相結合也是他藝術的一個鮮明特徵。他在中國畫上有全面的修養,這使得他在研究的過程中努力打通水墨寫意與工細重彩之間的界限,用寫意的感受駕馭重彩的技巧,用青綠的語言表現寫意的精神,從而使畫面達到如同“水墨淋漓”般的“墨彩淋漓”。在這方面,他投入了長期的探索,由此避免了重彩可能滯澀呆板的弊端,而是充滿了文人畫的靈動意境。實際上,他的不少作品本身就是水墨渲染與重彩敷色相結合的結晶,有工有寫,兼工帶寫,以“寫”控制全域,以“工”突出重點,將彩和墨交織運用,形成渾然的彩墨交響。可以說,他在這方面發展了中國青綠山水的傳統,形成了新的時代氣象。
鄭百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修為。他的書法直追篆隸,結體大方,在筆線中透溢出自己的性格,這為他的畫作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支援。從他的畫面佈局中可見他書法上的學養,丘壑、樹木、流雲、飛瀑等豐富的形象在畫面中開合有度,而以書入畫在他的筆線中更加明確,無論是勾勒樹石還是點景人物,都體現出他用筆的流暢與精到,通過細微的造型使形象顯得充實。他的作品中通常有亭臺樓閣和民居建築,他用猶如“界畫”般的精微造型描繪建築,在建築與山峰之間形成疏密跌宕的筆意,使“廣大”與“精微”形成一種視覺上的節奏。正是他長期在青綠山水語言上的研究,一方面將不同的造型語彙融會貫通,另一方面將自己面向自然的生活遊歷貫注於畫面,他的創作有了豐富的素材,成為一位高產的畫家,更有了豐富的藝術語言自身的魅力。
當代中國畫的創造正處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時代生活的變遷,特別是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全球化的文化態勢,使得中國畫不能固守在封閉的空間裡,而需要畫家打開感受的維度,在精神上把握著時代變遷所透溢出來的文化氣息,並將其轉換為自己的感受和表達。鄭百重難能可貴的正是他一直對當代美術的整體發展保持關注,思想上不保守,精神上不緊張。他是中國畫壇比較早就走出國門、開展國際藝術交流的畫家之一,他於1980年代就前往美國,在那裡講學、寫生、創作、交流,而後也經常國內國外走動,這種穿越文化的行旅使他的心胸和視野都更加開闊,在思想意識上有一種相容並包、廣取博采的境界,例如《國家森林公園》、《大峽穀》等作品都是他遊觀世界山水名勝的產物。更重要的是,面對西方傳統特別是現代以來繪畫的各種樣式,他雖不作專門研究,但是有意識地加以瞭解和吸收,將現代繪畫的形式探索和語言特徵潛移默化為自己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現代抽象繪畫的構成、節奏、韻律等形式特徵都有由衷的體悟和感受,在筆下表現為虛實、黑白、冷暖的跌宕變化,形成明快舒朗的畫面節奏,也特別富有視覺的張力。實際上,中國繪畫中工筆重彩這個系統本身就是開放的,在當代文化條件的支持下,特別具有吸納西方繪畫、現代繪畫的可能性,用色彩的世界傳達現代文化的審美特徵。在這方面,鄭百重的探索體現了以中為體,取西為用的文化自信,也通過他的不懈努力,開拓出青綠山水新的境界。
展覽和畫冊在鄭百重先生的古稀之年面世,但他的性情和心態都仍然年輕,筆力和氣度更是勁健,他的藝術將以此為新的起點,走向新的高度。
2015年8月2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