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在愛與死亡之間,你是我必須而永恆的秩序 Eternal Order》文/王焜生

在愛與死亡之間,你是我必須而永恆的秩序 Eternal Order

文/策展人 王焜生

思索忖度,是在一種真實與虛空之間的來回游移,讓心靈得以超越、得以理解。

李佳駿的最新繪畫,刻意以低限的彩度處理,將外在顯像得以成為更多的感受性,而非理性的探究。

在他的作品裡透過凝練的自制,將感情做了最舒適的編排。畫作的靜謐與孤獨則是面對當前世界的焦慮後,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生命體會。

李佳駿以大小不一的刮刀與自製的海綿,刮擦和塗抹作品表面。嘗試將顏料在即將乾燥與未乾之間,以西畫顏料製造出東方暈染的氣氛,從冷冽到溫潤,畫面充滿空氣的飄動與緩行。看似神秘,其實也只是一種自然環境的狀態,只是在過多人工框架裡,人們早已失去對未見之物的感受,人類面對現時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於無可預測與控制的流行病,焦慮與徬徨隨處存在。

從西方的油畫顏料到東方的水墨精神,李佳駿嘗試將畫面底部肌理運用油畫在畫布上打底的方式,營造出東方渲染與皴法的皺摺效果,增加了厚實感但也具有通透性。運用刮刀塗抹顏色,產生大面積的色塊,也將每一次塗抹在油畫布上的顏料粗層層顯露,多彩的層次效果製造出迷濛又絢麗的氣氛。為了減低過於高漲的情緒跳動,在色彩的選擇與使用上,刻意降低彩度,在謹慎且克制的狀態裡,讓色彩自有其顯現的機會。

德國哲學家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的客觀唯心主義試圖以物質與精神統一說明一切源自於心性。「物質當是可見到的精神,精神當是不可見到的物質。」他強調是的精神,人的精神高於自然,且無所不在。尤其是德國浪漫派極為推崇他宣揚的人的精神超於一切物質並駕馭一切物質的觀點。李佳駿在創作的歷程中當屬於理性的浪漫,畫中的風景不是來自於眼前的自然,而是他內心所構築的理想心靈世界,這空間與環境無須存在於某處,而是恆久耽留在人的心裏。

色彩在此的焦點多於畫中景致,讓觀眾走入神奇而獨特的感受,雖然在極度節制的色彩裡,仍然可以感受到色彩明亮,充滿動態。如果説人的生命本質在於游移,具有動態的色彩就成為藝術的生命本質。畫面上雖然只能反映稍縱即逝的瞬間變化,但觀賞過程引起觀眾對色彩不同程度的,包括身體與神光注視的移動,從而引起更多聯想與想像。

畫面的佈局裡以水平線為基準,在天地之間作為區隔與間隙的連接端,製造出平靜且舒緩的視覺效果。畫面的三分之一上方與下方的,對應出空間的張力。李佳駿將水平線安排在畫面中不同的位置,將視覺的感受性牽引出身體的移動性。居中的水平線,讓畫面得以平衡、穩定,然而當水平線下移,強化出天空的高遠;上移的水平線,則展現出大地或湖泊海洋的廣闊。水平線在李佳駿的作品裡是很重要的元素。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影響的不只是生活,甚至包括審美,最多表現在哥德式教堂,建築以及視覺往直線垂直發展,形成崇高敬畏;而東方從宗教哲學到建築庭院設計,以自省內觀為本,構圖中,水平線作為構圖的主要形式時,畫面如同注入鎮靜劑,增加水平線所具有的平靜、安定、舒展,表現出平坦與開闊,增強動靜矛盾的對比,同時也抑制動感和激動情緒的作用。這個處理方式也正符合藝術家個人的心性與特質,李佳駿是一位在生活極為節制且規律的藝術家,所有的秩序編排,都在他能夠掌控且感覺舒適的狀態下完成,因此觀者欣賞他作品的時候,很容易進入到藝術家的世界裡,他將理想中的環境塑造於畫面上,當觀眾定睛瞬間,會被其中無聲的靜謐所吸引,再細看往畫裡走去。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在《致雅斯貝爾斯》的信中提到思維者的孤獨之必要性:「在這個不斷加強的世界危機中,思想的保衛者寥寥無幾。他們還要為反對一切形式的教條主義而不得不堅持鬥爭,且不計後果。……孤獨性不應該是被談論的對象。孤獨是從事思維和進行吟詠者能依人類的能力而堅守在存在身旁的唯一場所。」

畫中的粗糙筆觸和柔和色調,是在脆弱與堅強之間的諸般掙扎對照,以光線微妙變化與極度克制的低限色彩,揮灑出一幅幅瑰麗絕美的大地奇景,同時也是藝術家這幾年心境的寫照。

展覽標題「在愛與死亡之間,妳是我必須而永恆的秩序」源自於奧地利詩人里爾克。里爾克的詩作常被讀者視為人類無法企及的高度情感,充滿某種神秘主義。他認為創作的首要任務不是單純的描述寫只屬於個人性或世界共通的任何一方,而是要透過感受或體驗,將人與世界之間的關連以整體來看待。因此,詩人所想要達到的,是人和世界感受性的生存體驗,而不是僅僅對於客觀世界的知性揭示。觀看李佳駿的作品,同樣也給我有如此的想法,在自持之際,如何將滿溢的情感以最適度的程度表現在繪畫裡,甚至必須極度克制才能不踰越份際,相較於純抽象或表現性的繪畫,李佳駿的創作反而是在非常理性的狀態下,處理感情。因此,展覽的英文標題則以Eternal Order更直白回應藝術家的創作概念。

畫面裡的孤獨,是顯現人存在的立足點,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因為李佳駿的繪畫,我們得以看見生命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