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 11.15 《微物論》潘安儀、李君毅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Mingshan Art
名山藝術於本次藝博會帶來李君毅與潘安儀兩位當代藝術創作者,以「微物論」作為主題,探索當代藝術中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他們皆長年深入研究中國藝術史,從中反芻藝術經典,以當代的表現手法,在松竹山石等傳統子題之中,再度拓展水墨藝術的創作視野。
抱節成龍
潘安儀
42x55x35cm 2016 墨染陶雕
自古以來,文人透過詩賦與繪畫賦予各種植物深奧的哲理與象徵的意涵,其中竹子又獨為文人雅士所鍾。竹之中空象徵君子之謙虛,其柔軟比擬君子之能屈,其耐寒體現君子之堅忍,其有節意為君子之高節。故蘇東坡有詩曰:「壁上墨君不解語,高節萬仞陵首陽,要看澟澟霜前意,冷澹為歡意自長。」
竹子在傳統藝術的地位自不在話下,形諸於筆墨的竹子成為歷代收藏家所好。如何從傳統藝術中跳脫,賦予竹子在當代社會與人文空間另一種想像是潘安儀創作的原動力。在創作中,他突破筆墨與紙的二度空間侷限,嘗試以陶雕形式呈現竹子。潘安儀的作品解放陶為工藝的範疇,超越宜興製陶的傳統,陶成為獨立的當代藝術媒材與手段。
就形式論之,竹子之美在傳統繪畫與現實中多以筆直之態出之。藝術想像與實踐自當賦予竹子更豐富的語彙。然而,自宋代文同出其不意的表達後,似乎再沒有畫家大膽地賦予竹子「忽如兔起鷹準落,奇態橫出何猗猗」的精神了。潘安儀的竹雕從想像空間出發,使之奇態盡出。
西方陶藝近半世紀曾流行「幾可亂真(trompe l'oeil)」的風格,即將陶做成如真的物件,使肉眼難以分辨。潘安儀的陶雕雖有類似效果,然在現實界中卻又看不到如此奇態百出的竹子。藝術的目的不在忠實呈現,而在藉物寓意。他以藝術形式和語彙呈現深具內涵的哲思,雖未必與流行趨勢謀和,然旨在澹求內在修為之歷練。
同生共榮
李君毅
54.5x851cm 2016 水墨紙本
不拿筆也能畫好一張畫嗎?當具體派大師白髮一雄用腳沾顏料在畫布上塗抹,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以撕起的紙筋在墨色中抽起白線,當代的台灣水墨藝術家李君毅,更是以沾墨的印章,向世人證明了水墨創作永遠有新的可能。
初看李君毅的作品,有時是照相般精緻的細微刻畫,有時則是意境悠遠的山水,唯有細看時,才會發現這些圖像底下密密麻麻的格子,宛若科技時代下的螢幕畫素一般。李君毅以軟木製成的印章沾上墨水後,小心地控制墨色的濃淡渲染,一次次耐心地反覆壓印,使得個別的方格像是拼圖般彼此嵌合,讓抽象的圖像相互對話,最後集結為一件動人的作品。李君毅的作品裡充滿了當代社會的關懷,一枯一榮的松樹枝幹,為中國與台灣兩岸之間的歷史糾葛與未來發展提出深刻的提問;而以不同的精品名牌商標所組成的花朵,則對時代的流行崇拜提出反思。
傳統的刻印與碑拓技術,在李君毅的手中成為了呼應當下數位時代的水墨創作;而他細心布局、耐心琢磨的作品,也為當代人在資訊快速流變的當下,找到一隅寧靜脫俗的世外桃源。李君毅對於當代社會的敏銳觀察和傳統藝術的深刻修為,完美地呈現了當代水墨的新格局。
《微物論》
名山藝術 B7展位
參展藝術家|潘安儀、李君毅
展覽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開幕酒會|11.11 (五) 18:30 - 21:00
展覽期間|11.12 (五) - 11.15 (二)
開放時間|11:00 - 19:00 (15日至18:00)
聯絡電話|(02) 3322 - 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