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11.12 - 11.15 《微物論》潘安儀、李君毅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覽2016

11.12 - 11.15 《微物論》潘安儀、李君毅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Mingshan Art

名山藝術於本次藝博會帶來李君毅與潘安儀兩位當代藝術創作者,以「微物論」作為主題,探索當代藝術中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他們皆長年深入研究中國藝術史,從中反芻藝術經典,以當代的表現手法,在松竹山石等傳統子題之中,再度拓展水墨藝術的創作視野。

抱節成龍
潘安儀

42x55x35cm 2016 墨染陶雕

自古以來,文人透過詩賦與繪畫賦予各種植物深奧的哲理與象徵的意涵,其中竹子又獨為文人雅士所鍾。竹之中空象徵君子之謙虛,其柔軟比擬君子之能屈,其耐寒體現君子之堅忍,其有節意為君子之高節。故蘇東坡有詩曰:「壁上墨君不解語,高節萬仞陵首陽,要看澟澟霜前意,冷澹為歡意自長。」

竹子在傳統藝術的地位自不在話下,形諸於筆墨的竹子成為歷代收藏家所好。如何從傳統藝術中跳脫,賦予竹子在當代社會與人文空間另一種想像是潘安儀創作的原動力。在創作中,他突破筆墨與紙的二度空間侷限,嘗試以陶雕形式呈現竹子。潘安儀的作品解放陶為工藝的範疇,超越宜興製陶的傳統,陶成為獨立的當代藝術媒材與手段。

就形式論之,竹子之美在傳統繪畫與現實中多以筆直之態出之。藝術想像與實踐自當賦予竹子更豐富的語彙。然而,自宋代文同出其不意的表達後,似乎再沒有畫家大膽地賦予竹子「忽如兔起鷹準落,奇態橫出何猗猗」的精神了。潘安儀的竹雕從想像空間出發,使之奇態盡出。

西方陶藝近半世紀曾流行「幾可亂真(trompe l'oeil)」的風格,即將陶做成如真的物件,使肉眼難以分辨。潘安儀的陶雕雖有類似效果,然在現實界中卻又看不到如此奇態百出的竹子。藝術的目的不在忠實呈現,而在藉物寓意。他以藝術形式和語彙呈現深具內涵的哲思,雖未必與流行趨勢謀和,然旨在澹求內在修為之歷練。

同生共榮
李君毅
54.5x851cm 2016 水墨紙本

不拿筆也能畫好一張畫嗎?當具體派大師白髮一雄用腳沾顏料在畫布上塗抹,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以撕起的紙筋在墨色中抽起白線,當代的台灣水墨藝術家李君毅,更是以沾墨的印章,向世人證明了水墨創作永遠有新的可能。

初看李君毅的作品,有時是照相般精緻的細微刻畫,有時則是意境悠遠的山水,唯有細看時,才會發現這些圖像底下密密麻麻的格子,宛若科技時代下的螢幕畫素一般。李君毅以軟木製成的印章沾上墨水後,小心地控制墨色的濃淡渲染,一次次耐心地反覆壓印,使得個別的方格像是拼圖般彼此嵌合,讓抽象的圖像相互對話,最後集結為一件動人的作品。李君毅的作品裡充滿了當代社會的關懷,一枯一榮的松樹枝幹,為中國與台灣兩岸之間的歷史糾葛與未來發展提出深刻的提問;而以不同的精品名牌商標所組成的花朵,則對時代的流行崇拜提出反思。

傳統的刻印與碑拓技術,在李君毅的手中成為了呼應當下數位時代的水墨創作;而他細心布局、耐心琢磨的作品,也為當代人在資訊快速流變的當下,找到一隅寧靜脫俗的世外桃源。李君毅對於當代社會的敏銳觀察和傳統藝術的深刻修為,完美地呈現了當代水墨的新格局。

《微物論》
名山藝術 B7展位
參展藝術家|潘安儀、李君毅
展覽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開幕酒會|11.11 (五) 18:30 - 21:00
展覽期間|11.12 (五) - 11.15 (二)
開放時間|11:00 - 19:00 (15日至18:00)
聯絡電話|(02) 3322 - 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