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 -- 嚴明惠棄前衛 深耕佛菩薩印記
轉念看世間 -- 嚴明惠棄前衛 深耕佛菩薩印記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
人間福報 2013/1/14
曾經是國內畫壇高舉女性意識的先鋒藝術家嚴明惠,過去作品多以創新前衛的藝術模式,公開表現個人感情世界,女性主義美學畫的主題顏色鮮明搶眼,呈現尖銳的批判風格;近年來嚴明惠潛心習佛,畫風一轉,成為執法器、陀羅尼珠的曼妙佛手,也有依〈大悲咒〉創作的佛教圖像,藝術處理方式變得柔和,意境也更臻圓滿。
畢業於嘉義女中、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藝術研究所,現任萬能科技大學副教授的嚴明惠,自小憑著勤學苦讀,以及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無論在教學或是創作上,皆有亮麗且傑出的表現,尤其九○年代自美留學歸國的她,是國內首見大膽逼問「性別意識」者,是把女性意識由水果、花卉隱喻性器圖像,內化轉型為宗教儀典的代表。
婚變成契機 重思性別議題
「人生重大的轉變與契機,得從婚變說起。」嚴明惠與前夫離異後,開始思索「為何曾經如此關懷對方的兩個人,卻在感情上退墮、萎失?」對於情感的反思,促使她開始學佛,不僅在待人處事偏向「中庸」,亦體認到世間法的不足,她在宗教中找到更廣闊的出路,對女性議題的思考面向,也更為超脫、廣闊。
嚴明惠認為,從女性角度思考是好的,但自從她接觸大乘佛教的「空觀思想」後,悟得究竟「無男女差別」的觀念,就像哲學中「存在主義」超脫性別,超脫男女二元對立的桎梏,「女性主義雖從女性出發,但要發展成偉大的思考或藝術,就必須超脫性別,理論發展才會臻於成熟圓滿。」
瓷刻大悲咒 5年創作80幅
嚴明惠昔日畫作集中於「女性反映男性中心社會的性別觀察與感受」,自從學佛修禪後,她把女性意識放大成對眾生的關注,且進一步把藝術表現作為方便法門,修習觀音法門的她,一九九九年起,發心以瓷刻方式創作〈大悲咒〉佛菩薩像,經過五年歲月,終於完成八十幅〈大悲咒圖像〉,並於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展出。
為將〈大悲咒〉佛菩薩像以堅固耐久的「瓷刻」媒介保存,嚴明惠從選瓷土、上釉,並在釉土上刻畫書法或圖像,每次只刻成三至五片,再放進窯子經過一定的火候時間燒,全程一手包辦;五年來日復一日,她沒有怨言、未曾放棄,憑藉的是終日持誦觀音聖號與〈大悲咒〉的虔敬,誠如她所言:「創作猶如修行」,而她修行的成果,從一尊尊的莊嚴的佛菩薩像容顏,便可細讀明白。
黑白佛手畫 一半一半的人生
秀麗緻美的「佛手畫」,則是嚴明惠繼〈大悲咒〉圖像的主題創作。結印、執金剛杵、寶劍、淨瓶、法輪的佛手,搭配祥雲、蓮花與鳥禽,表現於瓷板、瓷碗、瓷壺,甚至是瓷桶之上,黑白的線條更能凸顯虛實,亦暗喻人間存在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等,都是一半一半的人生,傳達看淡世間的紛擾,勉眾盡心盡力為社會大眾努力服務。
本著服務大眾、為佛教藝術留下當代印記的使命,嚴明惠自二○一○年起策畫「一花一世界」聯展、「觀自在」等佛教藝術特展。她說,結合藝術與佛法的力量辦展,為的就是淨化世道人心,更期傳承並開創具藝術、文化、歷史性的佛教藝術,「未來,我計畫以敦煌藝術表現《心經》意涵,打破過去以具象刻畫佛菩薩法相,以抽象思維詮釋體空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