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馮永基的現代水墨

馮永基的現代水墨

文 / 白雪蘭 藝術史研究學者、策展人

 

在一世紀以前香港以其獨特的政治歷史背景,保存著華人的文化記憶,與接受西方的管理制度,所以東西文化在此交會,東西方思想在此激盪。藝術方面以呂壽琨倡導的現代水墨新理論,拉開香港水墨的新頁,呂壽琨(1919-1975)被譽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先驅,培育了無數的香港水墨畫家,包括王無邪、周綠雲、梁巨廷、靳埭強、徐子雄等,對中國當代水墨的發展影響深遠。當中徐子雄兼習中西繪畫,善於傳統國畫與水彩共冶一爐,近年多以彩墨、書法結合併貼技巧作畫,風格嶄新,而他所影響的建築師馮永基,以新水墨發展成個人的生命的高峰,也成為香港新水墨的佼佼者。

崎嶇藝術路
馮永基,1952年出生於香港,他的成長過程正是香港五十年代至今的縮影,小時候他生活在荷理活道的舊唐樓,這裡聚集上一世紀各種庶民生活所需的店家,例如相命、跌打、理髮、補鞋等等。馮永基的的父親早逝,母親獨自養育子女,家境貧困可想而知,教會學校中的修女知道他是全校最窮的學生,特許他每月只需交五元特惠學費,然他很早顯現他的繪畫天份,八歲時他的畫作被刊於小學的校報,修女引導他在「華南早報」投稿畫作,刊登一次獲十元,十歲時每星期畫作皆刊於南華早報,貼補家用。中學時家境依舊艱困,需要兼差送汽水貼補學費。但很幸運他遇到啟蒙老師葉哲豪,每周三下午潛入聖安多尼教堂,向葉哲豪老師學習傳統繪畫五年,生活的艱難激發他翻轉人生的念頭,1973年在諸多親友的資助下,到美國上大學,先從新聞系轉社會系,再轉藝術系,而後進建築系,並獲獎學金四年,經過許多波折,1978年返回香港,工作非常順利且很忙碌,但他持續創作,沒有放棄自童年就鐘愛的繪畫。

獨鐘水墨
才返回香港不久,在1979年與1982年獲得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國畫公開組的亞軍,並結識冠軍熊海,後來透過熊海介紹到楊善深處學習嶺南派畫法,大約半年的時間。對此並不能滿足他,1984年馮永基報名入中文大學校外部的「水墨畫文憑課程」,接觸到傳統到當代實驗性的水墨技法,對突破傳統框架有新的領悟。隔年他參加香港大學校外部徐子雄老師主講的「現代水墨畫課程」,這是他建立現代水墨觀念與認知的轉捩點。

徐子雄所提出的新思維,引領馮永基走向藝術寬廣的世界,他追隨徐子雄多年,創立了「水墨新流」畫會,以藝術來推動慈善工作。就這樣他建立起建築師與水墨畫家的雙重身份活躍於香港。因任職政府高級建築師,而有建築作品,如香港大會堂,香港溼地公園。

除了在香港的學習,馮永基也先後報讀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暑期課程,後來獲文樓先生的引薦,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跟隨賈又福,受其個人指導。1997年獲得佛蒙特藝術家奬學金,在美國東北的佛蒙特藝術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交流。興起更多創作的動力,該年五月時離香港九七回歸尚有幾星期,在諸多人離香港而去時,他回到香港打算深耕香港。

馮永基至今保存著八歲時的作品,憶起幼年家境相當貧困,他說:「我的父母沒有注意我的發展,可是我從小從內心就想做自己,在懵懂的情況下,我保留著我過去的許多作品,為什麼情有獨鍾水墨技法的表現,過去我其實也上過藝術學院,不論油畫、雕刻等等都作過,但是就是對東方中國的文化特別喜愛,所以會走向水墨創作。」

實踐夢想
作為一位建築師,通常因為建築設計有預算限制和業主的企圖,與基地現實的考量,總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馮永基說:「我做的是公共建築,以服務大家為首要,讓大家開心最重要。」。可惜的是建築設計除非像貝聿銘、安藤忠雄名氣很大的建築師,才有按照自己意思去設計的機會,否則很難遵照自己的意思去完成一個案子,最重要是要有業主的支持。但是創作就很自我,馮永基說:「我五十五歲就遞辭呈,2008年回家全職作畫,長官、同事都不能相信我真的付諸行動,他們不明白我為何拋棄這些既有的名利,我其實就是想要做pure art ,純粹的創作,不帶任何目的。畫畫也不考慮市場,自由地表現,達成自己的夢想。」我自己最得意的建築作品是香港濕地公園,我的藝術創作和這個濕地息息相關。」

源起香港
馮永基有堅毅和敬業的特質,也有淡泊平和的情操。無形的氣質轉化成有形的作品,散發抒情雅緻的品味,其作品的價值在於畫者誠摯表現天地間生命的感受且成了「美」的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審美是一種客觀化的主觀意識,馮永基觀察香港群山和海港,因而創作了很多半抽象風景畫,直抒心靈的感悟。

馮永基說:「我的畫不是具象寫實,我打從心裡覺得故鄉是美的,就用我的能力把它表現到最美,或許也已經蛻變成與原景聯想不起來的景色了,我用心用美去歌頌,這也是本土主義吧。」

從香港的山與海出發,但是並不強調香港的地域性,就是存在人心中最美的山水空間。如《天地凡間》和《下有印塘》畫出香港的島嶼,《未命名5》與《未命名6》則是香港的海岸。不必說出是香港所見,我們也感受山海之美。

固然馮永基創作的主題是以香港這塊土地出發,因為他在香港成長。雖然馮永基也走過各地的大山大水,如黃山、西藏、九寨溝,也畫過台灣的蘭嶼、玉山,但是日日夜夜相看兩不厭的是香港的山、香港的島嶼、香港的海岸。這些山水雖不是特別雄偉壯觀、山明水秀,但在馮永基眼裡就如同母親一樣的美麗、溫和、圓潤,時時可以依靠。

香港除了舉世聞名的維多利亞港有美景之外,由二百四十個島嶼形成的港灣、幽谷,景色也非常特特別,當中西貢為馮永基最熟悉。身為建築師的馮永基早年就規劃在西貢白沙灣築起自家住宅與畫室。西貢有七十個島嶼,馮永基數十年日夜晨昏優游在自然中,經天地凡間的景象而悟宇宙哲理,已內化為他的性情與品格。敬天愛地是中國人的自然觀,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人的一切由大自然賜予,不論高山林樹,或是清泉大海,山水畫就是要把自然納入畫幅之中,令觀者投身優游其中。馮永基待人溫暖,恪守承諾,是受自然無私、平等、規律的薰習,因為物我的呼映,畫家創作當下心手相應達到天、地、人和諧與共的境界。且看他所畫的連綿山峰平緩圓潤,十分寧靜,其上偶有細細白點,象徵群鳥飛過。如《天地凡間》的島嶼排列,藉由墨色濃淡,營造出遠近空間,留白與墨色和青色的分布,十分清明幽靜。在天地平凡的一角中見真美,《下有印塘》畫名取自香港俗諺「上有蘇杭,下有印塘」。印塘是印洲塘的簡稱,位於船灣郊野公園東北端,香港政府於1996年將該區劃為印洲塘海岸公園,能與蘇杭並名,其必是以優美的風光見稱。《下有印塘》的畫幅非常扁長,類似手卷形式,畫中有島嶼分布,視角從左邊大片石青染出霧氣的山崖,到右邊的簡筆乾擦兩、三離島,觀者好像沿著海邊走了一哩路,畫中有空間、時間的流轉,中間巧遇成列的飛鳥白色點點,給人帶來驚喜。

崇尚東方
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的香港,有古老的華人傳統,西方英國的制度管理,與世界各地人士進行文化交流,東方西方新舊雜陳是香港的本質,馮永基身為建築師,他的建築作品除因應現代生活功能上的需求,也考慮華人的生活模式與美學觀,所以他的設計往往融入了東方內涵,但東方內涵不在具象的元素移植,而是精神層次無形的融入。1992年馮永基到紐約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實習時,他深深地被貝聿銘的風采打動了,也受其東方哲思薰習,那時他為自己的設計定了調,即是東方與現代兼具。他認為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或抽象的圖案,都可運用在建築上,不僅建築如此,在繪畫的表現也是如此。

建築是要多方的協調退讓,不斷與人溝通磨合才能圓滿,他領悟到不強求、順勢而為才是王道,留給別人空間,也就是給自己空間,所以馮永基的畫特別重視留白,這是空間的轉圜之地。如《四季頌》可看成直式的島嶼或山巒重疊排列,巧妙的佈局,留出許多想像空間,讓觀者遊移迴旋,斷斷續續的水平線條輕輕略過,形成優美韻律。賦染淡淡色彩,區別了四季的變化,低調沉穩讓人遐想季節的氛圍。春有嫩綠,夏有深綠,秋有赭紅,冬有白雪,他不拘泥水墨畫顏料,採用主觀的顏色,偶有在作品加入一些非傳統色料,取決畫作的需求。

美在墨韻
香港人口密集居住環境擁擠,疏朗空闊與寧靜單純似是一種奢侈,馮永基居住在西貢白沙灣,人口較少,他總是閒適地散步海邊,他說:「我每天運動散步,然後回去畫室創作,進行研究實驗一些技法。」馮永基常進行大塊的墨色渲染與墨韻技法,《未命名5》與《未命名6》皆描寫海岸水邊景色,兩幅相似的是前景有一抹水平濃墨,安定平和,其後似山似洲,有乾筆半擦半寫,像是水草、蘆葦的水邊植物,當中有一抹細長白色劃破黑墨,展現輕盈,全幅大塊分面,比例與色面輕重卻是很精準週延。可以想見馮永基的創作,是在材質與技法中不斷實驗磨練。同樣命名為《俏江山》的系列一的作品,以五幅並置也可單獨獨立分開展示,用筆極少,以排筆渲染、大筆皴擦的技法為主,還運用噴、灑、滴等等技法,描繪的線條很少,但是層次豐厚,他認為少則多,最「簡」可以表現最「多」,有形的少則無形的多。用色相當簡樸,又暗且黑,墨黑中有焦黑,內斂、隱晦中有著神秘,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黑乃高尚大雅的色彩,非常莊重穩定。

馮永基說:「我就是喜歡黑白,但是黑白中間有屬不出來的灰調層次,這就看藝術家的運用。」自古以來文人說「墨分五彩」,墨的層次讓畫家探索不盡。《俏江山》的系列二的三幅連作,以墨黑為主色,不論在積墨上點染白點、或以石青淺降設色相雜,墨韻變化萬千,表現幽深秀麗雅緻文氣,濃黑混沌一片,有皴擦表現山石肌理,是對環境的污染的提問,人乃與自然萬物共生共息,藝術家呼籲保育香港的濕地生態,流露關懷保護大地慈悲之心。

格式奇特
馮永基作品的尺寸與眾不同,常以細長或扁平的格式來創作,細長者常做五、六幅並置,甚至十二幅並置,像是觀景窗中看出去的風景。馮永基故意將作品限制在如此特別的尺寸裡,源之於他所要設計的建築基地沒有一定的規範,而且形狀不一,他總是要克服萬難在這當中達到最高的效益又兼具美感。如今繪畫創作可以擺脫外在侷限,在自己可以主宰的尺寸裡任意畫畫,看似壓縮在極端的形式裡,卻有超越限制後的成就感。其作品是從裡面往外擴展,整個構圖都在突破界限,無限延展,觀者可以看到畫框之外的延伸。如直式作品《宋彩華姿》,橫式作品《天地凡間》、《下有印塘》,這些作品的格式也是他的創作之一。

不論從馮永基崎嶇奮鬥的人生故事或他的建築版圖,與他的繪畫世界,他的一生時代性非常鮮明,是一位最能代表香港的藝文人物,他撰寫建築、美術相關的專文連載於報章雜誌,教化社會普獲好評,近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其學養品德兼修,深得世人敬重。

過去西方藝術美學沖擊著香港,讓香港得以孕育出以香港為出發的藝術家,近年因國際藝術拍賣市場的設立與蓬勃,另一種新生的港式藝術家正在普遍崛起,馮永基面對這樣的環境,更積極的拓展他的藝術,我們隨著馮永基生活經歷與創作腳步,以他的思想高度來看待中西文化,實在非常難得,而他的作品給我們有寧靜清明的生命宇宙不分地域更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