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為名-白適銘
以「山」為名:藝術與科技交錯下的當代地景
策展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白適銘
在科技不斷發展更新的當代社會,人類世界及其文明進步一日千里,動見觀瞻已與機械控制密不可分,隨之而來的AI複製時代,已造成生活方式的極端改變。然而,科技帶來生產方式的急速改變,一方面加劇人類傳統生產力、環境適應力的相對弱化,另一方面,其對自然界造成的威脅破壞亦日益增加。據此,不僅造成各種生物棲息地的逐漸限縮,物種之間的領地爭奪緊張惡化,生產過剩的機械廢料覆蓋土地,促使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問題益形嚴重,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的平衡產生巨大的裂痕與危機。
本策展以「山」作為大自然的原始母體象徵,涉及與其相關的各種環境因素如風、雲、雨、水、樹、石、草、花…的附帶討論,藉由人類歷史與大自然唇齒相依的寓言隱喻,探討紙上文本及科技影像中的自然幻象,反襯末世傳說、居所理想或烏托邦神話的崩解等問題。不論是寓意、想像或虛擬情境中的符號語彙,山或水等環境因素作為永恆不滅的自然象徵,或者逃避現實、再現過往及寄望未來的代名詞,藝術家透過個別語彙與集體對話的雙重形式,或再現,或影射,或模擬,重塑當代人文地景的跨媒材幻象。
此外,藉由傳統筆墨或高科技的輔助工具,在不斷對話與提問交錯的共振下,重新對自然存續議題提出批評和省思,藉以形塑更具人文思想深度的當代視覺意象及行動策略。同時,探討當代環境變遷中,人類對於「何謂地景」問題的多重認識與意識重構,突顯理想棲地與生態平衡之間的緊張與衝突關係。當代地景的視覺化重構,顯示對自然災難的無力抵抗,其所再現、影射或模擬的,可能是一個成為傳說的過往遺跡、不復追憶的遠古標本或持續幻滅的海市蜃樓,只是看似壯美精巧卻語意模糊的「再造自然」。
李君毅以拓印取代筆墨的手法,利用兩岸實景形塑具有雙重語意的政治地景意象,彷若歷史豐碑的重製與復刻;崇隆雄偉的山體與驚濤拍浪的岸邊,借自兩宋山水的典型構圖,彰顯其游移於陸與島之間的多重身份記憶,以及看似美好卻深藏危機的地緣政治。謝啟民以電腦程式運算再現中國山水畫論中的審美理想,「數位新三遠」的科技實踐,促使可居可遊不再只是紙上雲煙;模擬山川河海壯闊景象或風起雲湧的氣脈流動,以及充滿詩境與畫意的「生成藝術」,宛若古代山水的當代復活及創世神話的實境翻版。
李君毅|看見台灣
謝啟民|《歧異的風景》之鬱金
劉辰岫及其團隊專注於後人類世議題的梳理,檢視科技進展下造成人類消費文化、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其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等問題;透過「生成錄像」的動態視覺,營造由成千上萬塑膠廢料堆砌的擎天崗實景,美的判準受到動搖,台灣自然深陷臨界危機。管偉邦透過地誌學考察,從海路與島鏈的巡行視角,重新辨識熟悉又陌生的出生地香港;這些仍處「半自然」狀態或古名猶存的島嶼,不是高樓覆蓋、車馬淹沒的繁華都會,卻是港人的真正「原鄉」、「棲地母體」,筆墨速寫亦成為被重訂標界的身份地圖。
劉辰岫 |〈Flying Mountains: Taiwan〉
劉大中的機械裝置,在搖晃中諧擬風、水、雨、草的震動,透過各種頻率形塑的「擬真」現象,喚起觀眾的身體記憶,像是進入如臨其境的「自然」現場;人造擬態的創作手法訴諸五感的連結想像,引發溫度、濕度的錯覺,形成生命與自然對接的真實感動。李英皇定點遠望式的視覺對焦,寓意季節時序、地理位置與個人處境的變與不變,成為三位一體的地景標誌、空間印痕;雲霧深鎖山頭,以最隱蔽的視線自述迷離身世,像是清晰又難以接近的親人,正常又虛幻無常的現實,交織在夜夢初醒或平明漸眠之間。
劉大中 |搖曳
洪小澎自幼接觸古玩的經驗,彷彿置身於失去時間、向度及重量的超現實世界,寫意又抽象;利用VR技術轉化古代山水畫的圖像敘事,連結文化符碼或現實地景,在360度全景式的虛擬情境中,營造神遊般的出塵之想,自由穿梭在難分人我的精神烏托邦之中。李英維具有建築師般嚴謹而銳利的尺規,在橫與豎、直與曲的連結對接中,影射港澳地狹人稠、緊密又疏離的城市性格;不斷折射的色彩與機械結構,在指向天際的瞬間找到自然隙縫,鋼鐵、玻璃與水泥構築的工程數字迷陣,外露居住空間壓迫的巨大衝突。
洪小澎 |大安行旅圖
李怡萱對於塑料廢材的再利用,顯示一種環保觀念的自我啟蒙,經由數位圖像轉印,形塑人工化的自然意象,為難歸塵土的工業殘骸進行告解式的紋身;自然紋身的斷片,以殘缺肢體重新受洗而「再生」,成為未來考古學的歷史遺物或後人類學的採集標本。
本展藉由「以『山』為名」的主題發想,檢視當下環境處境所輻射及面臨的各種自然危機,對人類習以為常的地理景觀、生活空間及居住慣習造成何種影響,進行批判式的思考與提問。或隱或顯地,在界線愈趨模糊的當下場域狀態中,這些問題思考及其推理路徑,已無法避免跨學科、跨媒材及跨地域的互聯交鋒。本次邀請參展的九位藝術家,分別透過不同程度的跨界與溝通,回應當代地景形質之變的已然與未知。在其作品中,涉及游移身份座標的再構築、文明烏托邦文本的反諷與轉喻、考古式自然觀的諧擬與再現、物質現象的幻覺性記憶、兼具抒情與敘事的心象風景形塑、反地心引力的物外遨遊等的議題探討,呈現當代地景形構過程中,充滿歧義、詭變與過度密接的網絡性格,就像他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一樣,撲朔迷離、難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