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雲《一線一念》 開放美學引迴響
鄭麗雲《一線一念》 開放美學引迴響
2014年11月03日 中國時報
記者/鄧博仁
201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於今(3)日晚間6點結束,名山藝術推出《一線一念/鄭麗雲個展》引起廣大迴響。
鄭麗雲於1959年出生於台北縣鶯歌鎮,盛產陶瓷的鶯歌給予鄭麗雲耳濡目染的文化薰陶。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前往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畢業後長居於美國發展。赴美前鄭麗雲主修水墨,在紐約就讀期間改修油畫,不同媒材的轉換與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給予鄭麗雲創作上許多啟發。
她的作品引起美國藝術界的重視,波洛克 - 克拉斯納基金會不僅兩度給予創作獎助,還頒給她榮譽獎章。美國政府方面,亦將她選為文化大使,讓她的作品長期在美國駐外使館展出,以表彰她在美國藝術文化方面的成就,這樣的殊榮不論是以女性藝術家的角度,抑或是放眼華人藝術圈,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於藝術博覽會現場,若有機會站在鄭麗雲用線條創造出來的浩瀚大海或壯闊河山之前,大概很難想像這樣懾人的宏偉氣勢來自於一位女性藝術家之手。鄭麗雲以線條作為主要的創作符號,順著線條的流動,才發現每一段線條都是一條線索,帶領觀者感受藝術家幽微的思緒。透過不斷的滾刷、刮除,以及線條聚散之間的拿捏掌握,不論是參天的山脈,或是浩蕩的大海,都在他的尖筆與刮刀下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在創作風格上,鄭麗雲採取一種更為包容開放的美學態度。鄭麗雲不以過去油畫大家們紮實渾厚的寫實作品為典範,也不以抒情式的抽象線條與色塊為滿足。鄭麗雲的油畫創作避開了過去觀眾較為習慣的堆疊方式,採取刮除的方法來表現色彩的漸層與圖面的線條。乍看似乎雜亂無章的線條,在鄭麗雲的巧手下,重複的編織,逐漸形成畫面的圖樣,並化成地、氣、水、火等四種重要的元素。
過去在西方的宇宙論裡,把地、氣、水、火視為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這與鄭麗雲以線條作為構圖的主要符號的企圖相當一致。她的線條從無到有,幾乎像是有著自己的意志一般,在整個畫面恣意生長,有如道家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的哲學思辨;而透過線條的長短、方向、粗細以及色彩變化所形成的地、氣、水、火四種變化,不僅讓她的作品顯得豐富可觀,同時也兼容了東西文化的宇宙思想,形成特殊的宇宙觀。
鄭麗雲作品中另一個令人讚嘆之處在於她在畫面上所顯露的「靈光」,不論是海水的波光,火焰的閃光,山巒的曙光,抑或是雲朵的銀邊、星河的幽光...鄭麗雲作品中的細微光芒神秘而又迷人,並且添加了作品的動態感。
以她最著名的「水」系列來說,鄭麗雲的水乘載著來自島國的文化基因,也是對故鄉的情感投射,而海水瞬息萬變的色彩,在太陽不同時刻、不同天候甚至不同地域的狀況下,也會有不同的光線反射。而鄭麗雲正是擅長於在靜止的畫面中,表現水波不斷律動的效果。又以另一個元素「地」來看,鄭麗雲在創作山脈時,省去了山脈的樹木、草石等細節,僅僅呈現山脈的形勢,加上線條由外而內,逐漸聚攏的手法,呈現給觀者強烈的視覺印象。最後再順著山勢引領觀眾欣賞照耀的光線,讓整體作品富有戲劇效果。
近期鄭麗雲更試圖打破不同系列的界線,甚而突破油彩畫布的框架限制,讓作品揉合不同創作風格與媒材。在今年的Art Taipei的個展「一線一念」中,首次亮相的「台灣百岳」系列,引起觀眾全新的感受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