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劉國松的毛筆革命 巡迴亞洲

 

劉國松的毛筆革命 巡迴亞洲

2014年10月18日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水墨新意  劉國松對現代水墨畫的發展影響深遠,「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即日起至11月23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鄧博仁攝)

水墨新意  劉國松對現代水墨畫的發展影響深遠,「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

即日起至11月23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鄧博仁攝)

半世紀前,年僅27歲的劉國松反對盲目追隨西方藝術的腳步,提出兼容西方與中國畫的「中西合璧」,企圖在東西兩大文化傳統中打出一條「中國畫現代化」的道路。逾半世紀以來,劉國松以「復興」為目的投身「革命」,被兩岸奉為「現代水墨畫之父」,2008年獲國家文藝獎,迄今研究劉國松的專著有中英德文版12本。

一切藝術來自生活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新加坡當代美術館、馬來西亞國家視覺藝術發展局和印尼雅加達國立博物館4家美術館推出「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展出劉國松1962年迄今超過百幅畫作,昨日包括了總統府資政廖了以、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等上百位國內外貴賓,一同參加畫展開幕典禮。

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祖籍山東,14歲起學習水墨,1949年隻身來台,以水墨考進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卻在1956年畢業隨即創立「五月畫會」,主張全盤西化,掀起現代藝術運動風潮。

革模仿、破迷思

劉國松回憶說,大一的恩師虞君質的一句話:「一切的藝術都來自生活」,對他的影響很大,「我畫這麼多年的中國畫是否來自生活?」在接觸水彩和油畫之後,他認為,西方繪畫才是來自生活,和許多年輕人一樣他認為「中國畫完全沒希望」,因此拋棄了水墨改學印象派、抽象表現派等西畫7年。

1959年劉國松反省追隨西方藝術潮流的做法,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觀點,卻因此得罪中、西兩畫派,自嘲「手指指向中國繪畫的未來,卻是兩面開鋒的劍。」

他探究中國畫為何一代不如一代?「發現是文人畫製造了很多麻煩。」劉國松反對「書畫同源」論調,批判元至民初的山水畫36皴法之後,再也沒有新技法產生,這一切都是文人「走火入魔」認為「不用中鋒就畫不出好畫」迷思。

開發水墨新技法

「絕對不能讓中國繪畫葬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因而提出「中國畫現代化」口號,更撰文主張「革中鋒的命和革毛筆的命」,開發紙筋法、裱貼法、轉印法、噴霧法、紙拓法、水拓法、板拓法、滲墨法、漬墨法等技法,也發明劉國松紙。

這次展出的作品有波瀾壯闊的「太空畫」系列,近期山光水色「西藏組曲」和「九寨溝系列」等,都是使用新技法創造出的胸中山壑。在史博館展出後,大展將繼續巡迴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