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開拓漆藝大道的汪天亮

開拓漆藝大道的汪天亮
 

白雪蘭

展覽策劃與美術研究者

  魁梧的身材,爽朗的笑聲,汪天亮總是神采奕奕,談論他的創作,談論他對漆畫的期許,熱忱地讓更多人了解漆藝,推動漆畫不餘遺力。他說:「我一生要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把漆這個材料變成一個純藝術,做成藝術家的表達。」

漆是一種純藝術
  讓漆擺脫工藝框架,邁向藝術大道,以漆作為創作媒材,開拓新領域,汪天亮形容這是無拘無束的創作。他很興奮也很安慰地說:「二十年前來台灣交流示範推廣至今,今年台灣成立了中國漆畫學會,漆畫納入教育部高等學院的體系,不再是師父徒弟制,也就是承認漆是一門獨立畫種。」

     漆藝的使用是中國遠祖的智慧,曾在生活中被廣泛的運用,小至筷子,大至棺木,陪伴人的一生。現在生活器具多由化學合成品取代,取之不易的天然漆,藝術家視之為表現情感思想的媒體。汪天亮以漆畫為藝術表達的方式,並致力漆畫的提昇,推廣人材培育與國際交流。閩江學院設置汪天亮的漆畫美術館,他也是福州美術界的指標人物,無疑都是對他的貢獻與成就有所肯定。

落戶漆鄉投身漆海
  汪天亮1950年出生,祖籍上海,五歲開始寫書法,七歲移居福州,十三歲父親送他芥子園畫譜,他自由在書畫上悠游學習。1966年文化大革命,汪天亮莫名入獄三年,青春的生命飽受痛苦,卻也在牢裡勤讀詩詞,涵養自己。他現在評價那段日子說:「總是面對苦難之後,要有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1968年出獄後,開始以篆刻創作直到1970年,這也是他漆畫中有文字有篆刻的根源之一。同年對現代藝術產生興趣,將篆刻融入現代水墨繪畫,1975年拜漆畫大家王和舉、鄭益坤為師,請教漆畫技法,勤於研究探討。1982 年進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研習書畫、雕塑、陶藝以及漆畫各種工藝美術,將各種傳統工藝都「玩」了一遍,所以日後他可以將漆與陶、金屬等結合。1980年代認識了漆藝大師喬十光,逐漸將重心轉向漆畫。談到為何情有所鐘,以漆為材媒創作,汪天亮說:「中國的三項工藝之寶,那就是北京的景泰藍、景德鎮的陶瓷、和福州的漆器。我如果成長在景德鎮,可能就是以陶瓷來創作了。」他在福州落戶,所以選擇漆為創作歸宿。

  隨著時局的開放,他如同後85的年輕藝術家,對西方現代藝術深入研究,也為現代中國繪畫找出路。逐漸地水墨創作與漆畫轉為寫意山水和抽象畫風。1985年汪天亮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校,1989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1991年喬十光每隔一、二年會到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講座展出,汪天亮都把握每次機會向他請益。喬大師對漆畫承先啟後的胸襟,深深影響著他的創作態度。2003年他獲福州師範大學美術碩士,比一般人就學年齡晚了12年,但豐富的人生歷練,使他的創作源源不斷。他從2001年獲國家輕工部全國工藝金獎,連續六年獲此殊榮,建立在藝壇的地位。從福州到上海、北京,之後在歐美各國也展出頻頻。1996 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大型展覽,讓他以福建的指標人物享譽中國,不論台灣與日本、韓國到德國、歐洲,都有他的同道好友。
     二十世紀後期開始,世界各地研究漆藝者,紛紛到福州取經,汪天亮研究漆藝40 年,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校長至今長達18年,其傳承老技法,也創新風格。近年來到世界各地講學展覽,為中國的漆藝邁出大步,開拓漆藝的新天地。

開拓大漆藝術的空間性
  漆樹原產於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中國河姆渡文化就有漆器。中國是歷史上最悠久的漆藝大國,影響東亞與東南亞。而福州被譽為漆藝之都,有堅實的技術支撐。傳統漆藝手工非常繁複,漆的黏著力強,加入色料塗於胎體,打磨成光滑細膩,薄膜產生微妙的色光,散發神秘尊貴華麗的特質。汪天亮不僅保存傳統技藝,也開拓漆藝的天地,創出超越其他媒材無法展現的魅力。他說:「漆,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塗料,但它也是一種黏合劑。漆可以和一切物質搭配,可以跟金屬,可以跟陶瓷,也可以跟水墨,什麼都可以。」

     在汪天亮的作品中,木胎加麻布、紙片、金箔銀箔、磚灰、彈殼、貝殼,層層疊疊五花八門。如《景曜佳年》雖是二連屏也是單獨存在,可合可分。在木體上的某些部分貼上粗麻布,留下的一部分用錦灰堆的手法,是剪紙與渾沌系列的結合。大方的畫面切割視覺明快,但質感的細膩採用多重技法,是需要用心慢慢觀賞。

  汪天亮不滿足漆畫只在平面表現,也利用漆作雕塑式的作品,取其宏大,並置於空間中,形成一種裝置藝術。時以傢俱形制,時以集合藝術呈現,有意把它做成有一種量體大器的表達。單件不論圓形如《問禪》、《大有之秋》《銀河星光》或六角形、梯形都有一些厚度,而且讓作品表面是波浪的,顛覆既有平面的觀念。這都是強調漆畫的不同於油畫、水墨的獨特性,漆在藝術上表達空間性與凹凸的肌理。他說:「所有材質的語言你必須把它的特性提煉出來,你如果把漆作成和油畫一樣,那方向就錯了。做藝術事實上就是在做語言,你要把它做得純粹,就是要把它的材質做出來。如果你做成像油畫一樣,那你不如就去畫油畫。」如《天行健》三連作,也可以單獨存在,在黑底上有凸起的銀箔粗線條,在金紅漆上有凹陷的黑線條,表面的漆彩混合淋漓,肌理反差明顯,這都突顯漆的語言,別的材質無法呈現。

文化符號中找素材
仰韶文化的啓發
  廈門工藝學校期間汪天亮接觸各種工藝美術,舉凡陶瓷、織物、金屬、木刻都去嘗試,促使他對仰韶文化中彩陶活潑的筆法有所興趣,開始運用在漆畫當中。規律的裝飾性圖案,繽紛多彩,表面不再平滑,多了些質感的表現。

敦煌壁畫的靈感
  汪天亮在廈門工藝美術學校曾隨他的老師到敦煌寫生,當他看到敦煌壁畫是將不同時代的壁畫一層一層加上去,一次次覆蓋不同色彩,然後班剝脫落,新舊交織。他想到漆畫也是可以一樣。敦煌石窟的藻井、壁畫與絲織品的描寫,圖案紋樣繁複華麗炫目,是他創作瑰麗色彩的發端。《秋容不老》、《風華正茂》是近期作品,卻回復此期風格的代表,用金、紅、黑、白四色,將漆的華麗貴氣表露出來。圖案周圍以拙樸的書法寫出創作思想,呼應妙峰山水系列,可謂兼容並蓄。

重組文字新美學
  1990年他將漆畫與書法文字結合,甲骨文、鐘鼎文(青銅器的金石文)、秦篆、漆書都可入畫,如《倉頡詩意》有篆書參入畫中,他似乎特別喜歡遠古文明的文字,有畫與字的結合。如《追憶繁華的榮年》在朱色底漆加上金色的古文。另《神遊古文明》,在一神獸的圖形中,佈滿緊實的篆刻文字或是青銅器上得銘文,靈感來自對上古時代的緬懷。經過分解、移植、組合、交織成為看似文字卻非文字的畫面。他解釋:「西方人講構成,我們東方人講結構,文字的結構,它的美早就已經存在,我只是把它分解、移位、重組、結合。創造一個新的審美樣式。」來自民間的書體,自由簡樸,是他近期喜歡的。他搜集道家的符籙,民間連綿草體的書體也啟發他的創作。如《華夏貴冑》在黑底上有一排班剝的朱紅色方塊,上面有草書的文字。而《昌瑞之家》是文字與色塊的結合,簡單大氣,重新賦予中國文字新的美學樣式。

剪紙藝術的運用
  1964年開始對民間的剪紙藝術關注,對稱簡約的俐落線條是他被吸引的原因。但在這之前,汪天亮對民間版畫與石刻、岩畫等等也有所研究接觸,特別喜歡滄桑的歷史痕跡。從剪紙概念、錯位拼貼,如《高山仰止》、《金石為開》都能看到剪紙線條的運用,和如岩石般的金色質感構成在一起,簡潔大氣,漆的經典朱、黑、金三色搭配,十足現代感與安定穩重。

反向操作另闢蹊徑        
  漆藝之都福州匠師向來講究平、光、亮的美學,汪天亮的漆藝卻逆向操作,做出肌里與皺紋,和傳統有強烈反差。磨的光亮主要是用在器皿,人要手去摸,嘴唇要接觸器皿,所以要磨得非常光滑。如果是作為繪畫是一種表達,就不必要這麼光滑,所以漆器的皺,古人看來是瑕疵,現在反而是效果。他說:「漆一旦塗厚,就會皺起來,像鐵一樣硬,甚至可以把手割破,這是漆的野性。人若把它磨得非常光亮,那是征服了它。」汪天亮把漆的野性用各種方法調服,重新組織它,形成新的面貌。在底漆加上金箔、銀箔、螺鈿、蛋殼、麻布、磚灰、棉紙,黏合在一起。以堆漆、瀝箔、鑲嵌等手法,讓金銀箔若隱若現,如《大象無形》在大器系列胎體用傳統的木板裱麻布或苧麻胎,更用木胎、陶胎、金屬網胎、也用古董傢俱,顛覆過去漆器的作法。

  對於這樣的作法,他說出他的理由:「前人說過筆墨當隨時代,所有的技術是要為你的創作而服務,不是為技術而技術。當技術已經不適合你,你自然會完全拋棄它。若適合你創作,你就用,我當然要找適合我的創作技法。」但是光有技法也行不通,他又說:「我的創作根基,是出於水墨和書法,一路演變過來。創作的背景要有思想,我要把我的書法和水墨表達進去,我要找到我自己的一條路。」汪天亮長久以來以書法和現代水墨為他的創作基底,但漆獨特的技法運用,使他獨步藝壇無可取代。

     他說:「以我現在的年齡,和我的經歷,我已經進入一種隨心所欲的階段。漆藝影響我的水墨,水墨影響我的漆藝,是交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用科學去衡量了。」

心境情感藝術表達
  2005年的禪畫系列,是以簡潔的符號、安定的畫面為主體,如《問禪》,麻布的質感和白中帶金的箔紙,是材質的對語。三色分割一個大圓,隱含人生的分割,宇宙的分佈,令人遐想。禪的系列常在混沌的天地中,用滴的書法線條為表現主體,也是呈現線條力道的發揮,時而優雅時而奔放,時而緩滯時而急速,都在汪天亮的筆下。

     這可說是線條的舞蹈,隨著音樂運轉自如,如《紅色的記憶》四連屏,飛舞的草書線條,一抹抹漸層紅色塊,表現律動表現和諧;《長河》一作有渾沌的夜空,有輕筆的揮灑;《悠遊》以金與銀結盟為朦朧之象,其上略有黑漆的點流,都是在說隨機無拘束,不刻意不強求;《耿耿星河》橫式的作品,有鮮艷的黃、橙色交織斑剝的自然紋理,充分顯現漆的語言,只有漆經過推磨才會有這種畫不出的質感。《雲水秋光》也是金與銀為基底的作品,呈現的細碎紋路,使人品味再三;《大有之秋》採用圓形,金與黃和橙色交織出閃閃漆光,如同巨大的寶石綻放著光芒,漆的魅力漆的華麗就是如此吧。

家居妙峰小山
  汪天亮家住福州的妙峰小山之上,可以鳥瞰閩江河水,風景十分秀麗。他常常徜徉在山水中,2008年發展出「妙峰山水」系列。以「錦灰堆」的技法,在妙峰的形體內堆疊書法、畫片,破除傳統山水講究空間層次的想法,沒有空間就幾乎是平面的配置,設計感增強。如《鐘鼎名山》用拙樸的題款文字,包圍山形,題款內容多半描寫四時景物與發抒自己的心境,正符合文人書畫的雅趣。山的內部用拼貼處理畫片、書法、金箔等等,這種手法稱為「錦灰堆」。這種流行於明代文人之間的隨性創作方式,是指文人將書房中的文字碎片、畫稿、金石拓片、青銅器文字等等,堆疊在一起產生雅趣作品的方式。創作的人需兼具各種才藝,要能書、能畫、能詩又有巧思方可完成。汪天亮的妙峰山水也轉用到漆畫上,在一個山的外形中堆疊書法、設計圖案與水墨山水,創出屬於他這個時代的錦灰堆。如《便覺眼前生意滿》作品中,就有書法、水墨山水參入其中,遠看是熱鬧的畫面,近看如尋寶有些雅趣。

  一座座尖山出現,人們因而稱汪天亮為大山佬。然而他也創作小品,他說:「我的小版子是屬於小品,是抒情的,很多人喜歡。山的系列是一邊聽古琴一邊創作。」如《名山四時》,四屏代表不同心情的山。他曾為小山題詩:「山小氣自雅,林深路獨妙,神韻可領略,仙氣當飄渺,與君共吟此,入山享逍遙。」畫家邀請觀賞者入山逍遙遊,共賞仙境妙。

抱樸含真老莊哲學
  從民間藝術到文人藝術到意象表現,隨著年齡、歷練、心境不同了,四十年的漆藝之路,已走出大道。2014年所發展的抱樸含真系列,將東方、西方文化結合在一起。汪天亮說:「我的創作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仰韶文化》是我比較早期的東西,現在已經更純粹了,幻變和純粹是靠累積過來的,我最近的系列是從書法線條發展的,《禪畫系列》是東方的,「禪」事實上是一種書法表達,是線條的表達,情緒的表達。《紅色記憶》都是草書線條,我這人受道教的影響多,我崇拜老子和莊子,老莊的思想和自由的想像力,很適合我們做藝術的人的體會和表達,無拘無束。古代的科學不夠發達,但是他們也已經找到最完美的色彩組合,就是黑、朱、金三個顏色搭配在一起。這三個顏色最漂亮,所以漆最好的色彩就是黑、朱、金。」

     漆的語言從精神層面而論,第一大氣第二神祕,它的黑無以形容,只能用漆黑來說。黑就是老子的思想,《道德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說漆黑,它是真正的黑。最黑最黑的境界,進入這個境界,所有的東西都含在裡面,包括天地。汪天亮喜歡發揮漆的黑,尤其黑與銀的對比運用,是沒有色彩,卻含蓋所有色彩,如《問禪》、《靜夜幽光》、《火樹銀花》、《銀河之光》,把漆的黑與銀的大氣雅緻神祕表現出來。

千文萬華歷久彌新
  漆藝取材自然,能耐酸鹼又不怕水,汪天亮的作品莫不閃耀一片片漆光,華麗高貴將成為不朽的傳世珍品。他在黑底的表面上,東方情韻中富有禪趣,大膽配置中色彩斑斕,令人玩味無窮。他豪放磊落,精力過人,他的藝術潛藏一種能量。韓國大邱大學造型藝術學院教授鄭榮煥評論他的作品有驚天動地,壓倒性的咆哮能量。

  汪天亮說:「我認為創作是我最快樂的時候,把我的思想情感表達在作品上。抽象藝術事實上它是和讀者在共同創造藝術。你要用你的經驗,找到你的共鳴。你自己也創造了你的藝術,也參與了創作藝術的快樂。」在堆、刻、撒、貼、罩、磨的手法中,漆藝突破平光亮的美學。汪天亮是繼承者,也是一位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