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仁愛路二段48-6
台北市, 100
Taiwan

(+886-2) 3322-2988

台北館位於台北市中心仁愛路上,不僅為城市的心臟地帶,更是長久以來人文薈萃之處,空間的規劃也提供作品更完善的展出條件。

新竹館則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內,長期以來推動藝文展覽,並與園區內知名科技公司合作,讓藝術能夠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台灣情.菩提心 康添旺的感悟創作

台灣情.菩提心

康添旺的感悟創作

白雪蘭

心轉境轉

       康添旺,1946年出生於苗栗竹南,父親經營刻印與文具店,故精於篆刻,耳濡目染下他從小亦善於書法,高二暑假在隨意畫花鳥畫中,被當時於師大任教的三姊發現,三姊認為他頗具天份,因此安排他到美術系教授李石樵的畫室學素描,兩個月的練習,當他返回學校時,美術老師對他刮目相看,高中畢業他進入師大美術系。康添旺在師大的學習,時值許多大師任教,但他卻恭逢戰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所以他對東方五月畫會的活動熟悉,同學們對達利等畫家更為敬仰,1969年自師大美術系畢業,先任教國中,於1972年到西班牙馬德里準備研讀,然當他進入馬德里大學以後,認為學校的教育並不能滿足他,所以1974年轉到巴塞隆納,之後又到紐約,再到洛杉磯,這期間他沒有在學院之中,但一直留意現代美術,且參觀無數的美術館,對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運作有新的觀念。1982年他回到台灣,先在文建會工作,後任職於剛開館的台北市立美術館擔任展覽組長,於是他大力推展現代美術,後又回文建會擔任組長,規劃九九峰藝術村,最後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副執行長職位退職。

       前十年在海外打拼事業,遍看各地現代美術館,後十年在台灣致力藝術行政,有所發揮也有所失落,2002年康添旺懷抱對台灣社會與美術環境徹底失望的心情,辭職回到家中深思生命的價值,剛開始他到農禪寺打坐,後來經由電視聆聽淨空法師講經說法,當聽到學佛就是要「看破」、「放下」,找到本來面目,不執著一切法相,才是真正大智慧,他頓時豁然開朗。人如果能拋開煩惱,放下自我判斷,自我成見,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就能找回本來面目,也就是清靜的本心。幾經反省沈澱,心逐漸平靜,於是提起畫筆,把自己的情感訴諸畫布,呈現出平和靜謐的自然境界。如此十年過去了,這期間他鮮少與外界聯絡,他想要的是找回自己原來面目,而更希望透過作品,分享給大家心的轉變才是喜樂真正的源頭。

 

大地山河

       當漸漸平靜想要表達內心觸動時,康添旺開始和台灣的山水對話,憶起1979年他在洛杉磯看到雲門舞集表演「薪傳」,感動而興起返鄉的念頭,過去對蘊育他的這塊土地似親切又陌生,現在可以擁抱它了解它,當時他住淡水,日日遠眺觀音山,所以就從觀音山開始創作。後來因老友傅金福以鳥瞰角度拍攝台灣山水,從攝影作品中開啟他重新認識台灣之美,於是他以全新的土地經驗表達他對台灣的情感。台灣風景特色是山景林木一年常綠,所以他偏好鳥瞰視角,與綠色的使用,山景以綠、黃綠相間,泥土的黃,藍色或白色河流貫川其中,單純的繪畫元素,大方的構圖,色彩清新又有生命力,形成簡潔的畫面。台灣河流在冬季乾枯幾成野溪,遠眺河流像平原上的巨蟒,夏季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上散佈石頭,在他筆下總是以色塊表現,可愛溫和,拋開細膩的寫實手法,形成明朗有力的風景畫。

溪石對語

       除了用遠觀鳥瞰的視角詮釋台灣山水,他還喜歡近距特寫溪流激起的水花與石頭山巒的關係。這些景象是台灣東部溪流的特色,極富野性的生命力道。畫面多是白色帶有動勢流向的清澈溪水,加上黑色的大小石頭,綠色的山巒或草地為襯,看似寫實,但其實是選取需要的形、色、點加以配置,借簡化的形體,返回藝術創作基本的點、線、面與色彩關係,簡樸的自然境界裡饒富哲思。這一系列作品中,點象徵石頭如如不動,水則不捨晝夜逝去,自然界的景象啟示我們宇宙的道理。

野生花草的生命力

       2006年當康添旺搬到三峽台北大學附近居住,開啟了他新的創作靈感,爬山與騎腳踏車是他的健身運動,走在山路上,他常看到大漢溪乾涸的河床與群聚的溪石,溪邊長滿野薑花,登鳶山步道時,路邊不被人注意的紫背鴨拓草、鳳仙花、牽牛花、菇婆芋都散發出強盛的生命力,石縫中,崖壁上,隨處生長,這些野生草花如同台灣民間的生命力,可以絕處逢生,堅忍不拔。回想自己當年在西班牙與美國的生活,也是充滿強韌的生命力,如同菇婆芋、紫背鴨拓草一般。
他如此讚嘆這些不被重視的野生花草,於是將它們成為畫面的唯一主角,滿佈畫面綠意盎然,近距描寫。佛法說「一花一世界,一葉ㄧ如來」,萬物都是生命,世間最有價值的莫過於生命,而這些野生花草最能詮釋生命的意義。
接著他關注到花草的旺盛,其實需要一泉清水灌溉,如同人的心中需要法水滋潤,所以祥和的畫面中清水隱藏其間。每當描寫這些花草時,康添旺說他的心便安住在畫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情緒是平靜的,心中沒有進度的壓力,雖然每天只能完成25cm見方的畫幅,完成後畫面出奇的安靜。

靈石與冥想

       學佛漸有心得後,自然地在心靈上增長了智慧,他領悟一切法無我,體會世間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每一塊石頭有自身的生命歷程,人的生命比石頭短而看不到它的生命過程,從野柳千年的女王石頭發想,他開始把石頭都人形化,他幻想野生花草可以賦予石頭新的生命,每一塊人形石頭若有花草生命,應該如同人被灌注法水,將開出智慧的花朵,如圖4445,側面人形石頭,被菇婆芋、紫背鴨拓草與鳳仙花圍繞,又如野柳的燭石台上長滿紫背鴨拓草與鳳仙花,將是生氣盎然的畫面。

       康添旺認為每個人因習氣束縛而失去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就是佛性、真如、菩提、無我的自在,解脫的境域。人總是帶著面具在世間過活而不快樂,畫中花草包紮了不同的人形石頭,也包含不同的內心,野生花草賦予石頭生命力,如同法水也豐富了不同的人生。

       有些作品具有活潑生動多姿的蓮花葉、野薑花與菇婆芋及頭髮般的松葉,上昇的靈魂(小精靈)豐富了整個畫面內涵,他所畫一些小神童或小精靈,舞動在松林野花中,代表着本心本性,人人本有,就在心靈深處,經常會與我們對話,如同我們的良心,若隱若現,飛舞在我們想法間。

       他企圖融合佛教與藝術的磁場,或者是以對話方式呈現,因為他認為藝術與修行是精神層次至高的活動,如圖51,以超現實的畫面,闡述著生命的起源如圖48。這些都是康添旺的冥想寫照,透過人形石頭來表達堅定的自性,融合周邊野生的花草樹木,呈現充滿堅韌生命與智慧擴展,花開繽紛的冥想世界。

即心即佛

       華嚴經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的心是一樣的,但起作用時候不同,佛的心隨緣不變,眾生有如來智慧相,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謂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要了解自己有佛心,我們的真心本性,是本來清淨,學佛就是要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
他以石頭隱喻堅定佛心,佛尊居畫正中央,莊嚴肅穆,兩旁供奉著生動的姑婆芋,野薑花,葉子就像尊者散發出的光輝。供佛的目的不是在讓人膜拜或是祁求賜福心安,而是要思省自己的不足,要如何向佛學習開智慧,如圖47

       康添旺說:「我慶幸自己十年來有機緣找自己的本心本性,原本清淨的心,被過去累世累生習氣污染,所以找回本來面目是我的追求,如果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就容易看到自己,所以我在作畫過程,心深處知道自己在作畫,專心一念在當下,別無他念,日積月累,由定而生慧,明瞭這心是一切的根源,雖然我的外形看不出太大改變,但我的心是滿足喜悅,我的作品就是想要傳達這份眼睛所看到之外的,能以心印心的無形卻存在的感染力。」

樂山漫舞

       2010年康添旺獨自在爬山時,他問自己我是誰?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於是他想把自己畫下來,如此展開人形於山間漫舞的系列,也完成了第一張自畫像見圖21,世間萬物萬事沒有恆常不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他與家人的關係亦是如此,於是畫出三人,中間是自己,左右為妻子與女兒,見圖30。觀照自己本心,期望消融一份妄念,轉化成一份覺性。在這種轉化的過程中,人生變得愈有力量,而產生定與慧,心中的法喜無可言喻。

       這段期間他在風景畫上加入跳舞的人像,因為跳舞的人應是最開心的。他引用台灣現代舞者的美妙舞姿入畫,女舞者穿著小花的舞衣,表現女性溫柔可愛的天性,男舞者以樹幹及樹枝代表著男性的耿直和力量,配合人體筋脈與關節而伸展,也像是附著的紋身刺青。有力向上的推雲舞蹈動作,與穿著花葉衣衫的女舞者,在高山上快樂合舞,跳出一幅生動精彩的現代畫,見圖6466

台灣情菩提心

       台灣佛教興盛,被譽為愛心之島,學佛的人增多,表示善的力量聚集,成為社會的清流,康添旺將藝術與佛法融合,從台灣山水出發,以菩提心創作,畫出現代人對土地的感恩敬頌與對佛法的領悟感知,經由聯想與冥想,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超現實風格,改變社會大眾對佛教藝術的觀感。現代佛教強調佛法生活化,佛法必需落實在日常行住坐臥中,不再只是誦經、拜佛、法會等外在形式的實踐,而是心念欲望的管理節制,對自身行為的修持。學佛覺悟的法喜境界,藝術創造的心手遇合過程,這兩種不斷探討內心的精神活動,激盪出了崇高的人文美學。佛教藝術在中華文化中曾有燦爛的一頁,沿襲傳統手法畫佛像、寫佛故事。無法反映出這個時代人們受佛法洗滌後的心靈,經由繪畫語言,可以具體呈現對佛法的感悟,康添旺是真誠而少有的。